当前位置:龙翔文秘网 > 教学设计 >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

| 浏览次数: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1  导入:展示漫画书  提问:  1.同学们喜不喜欢?  2.是不是经常看漫画书?  根据自己的喜好,简要回答老师的提问。引出课题《情趣与兴趣》(教师板书)  正课  兴趣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1

  导入:展示漫画书

  提问:

  1.同学们喜不喜欢?

  2.是不是经常看漫画书?

  根据自己的喜好,简要回答老师的提问。引出课题《情趣与兴趣》(教师板书)

  正课

  兴趣与情趣的关系

  1.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我们也会在这些兴趣爱好中感受到所带来的快乐,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1)、你觉得这些兴趣爱好对我们都有益吗?

  (2)、请学生就某种兴趣爱好进行表演展示

  2.当我们因为对美的感受而使我们持续于某种兴趣爱好或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习惯时,这种兴趣爱好还能称为兴趣爱好吗?

  3.兴趣展示。(教师板书)

  4.学生回答及表演并说出作品创意(教师回归“漫画书”问题)

  5.引出兴趣的话题

  6.通过学生对兴趣的认识,引出兴趣与情趣的关系并总结出情趣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正课

  情趣的雅与俗

  提问:

  1.板书所展示的我们同学的各种兴趣爱好分别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情趣?(老师引导)

  2.图片展示

  书法——桂海碑林(兴趣——情趣)

  摄影——龙胜梯田(兴趣——情趣)

  灵渠、阳朔、市区…

  学生思考回答

  一个人的情趣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也是个人修养的提升。

  结尾

  回归身边

  “今天你弯腰了吗?”

  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山水共驰名!

  教学效果预测

  引领学生带着对美的追求、对家乡的热爱,贴近学生生活,探讨身边话题,认识和了解自我情趣,提升修养、践行道德。

  《情趣与兴趣》教学反思

  对《情趣与兴趣》这课书的内容,先后设计了两个教案。第一个教案是以桂林山水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在第一个教案中,通过以秋游为话题,引出课题《情趣与兴趣》;对身边的美的观察、感悟,引出情趣的话题;通过《家乡美》的作品展示与解读,揭示情趣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通过桂海碑林、灵渠等感悟理解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内涵;通过龙胜梯田感悟人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统一,引出高雅情趣的体现及要求;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情趣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也是个人修养的提升;通过古往今来桂林所获得的美誉,引申在展示山水风光的同时,更要展示新时代的人文风貌,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山水共驰名。这个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突破,在对家乡的美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很难说出具体的家乡的美,以至这节课无法展开。课后反思,可能是自己对学情考虑的不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似乎话题离学生太远了,在学生的.思想中也不会深入思考过这些,刚开始话题就拔得太高了,学生无法接受。

  课后马上修改教案,在第二个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启用了第一个教案中删掉的环节,就是“写兴趣”(学生说,老师板书),并且把这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第二个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紧贴学生自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节奏的把握,对知识点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有所加强。但在对课堂突*况处理上还有欠缺,在课程实践环节,请学生对某个兴趣爱好进行表演展示这个环节,学生表现冷淡,以至这个环节无法进行,不得不临时改变设计强行引入问题。在整节课,自己讲述过多,特别是在讲情趣与兴趣的关系上,讲得太多、太深,应该一带而过。在课堂语言中,“高雅的环境”这句话出现了歧义。在和学生互动中,对学生的肯定过少。

  在整体课程的设计中活动游戏环节过少,这也许和个人观念有关,个人不愿搞那种花哨的课堂,始终想追求一种真实、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认为那样的课堂上,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且这种感悟和收获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应该是发自真心的。但现在发现最终结果的实现,一个合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以结果为目的的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凡是有利于结果实现的方式、方法都不应该回避,而且应该毫不犹豫地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的发生着转变!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3篇

《*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画的工具材料,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运用工具材料的特性,表现不同的用笔和用墨。

  能结合相关的作品,从笔墨的运用与表现方面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体验*画的笔墨情趣,加深对传统*画的理解与热爱。

  过程目标:学会分析与思考*画的工具材料与笔墨特征的关系。

  重点:*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与技巧。

  *画的工具材料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难点:能灵活自如地使用*画的工具材料表现不同的笔墨(通过自主探究和适当的练习)。

  教法:讲授、示范、问题法、体验法、启发式。

  学法:自主探究、比较、小组合作。

  教材充实整合:

  本课将工具材料的介绍和运用与学习用笔、用墨的技巧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工具材料与笔墨技法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将白描临摹、写意和工笔的技法学习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首先先教师展示准备的*画工具材料,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观察毛笔和宣纸的材质。

  活动一:请你在两种不同的纸上用浓墨朝不同的角度用笔,发现这些用笔有什么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人进行实践,展示自己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小结,介绍用笔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在墨汁里加上不同分量的水,在两种纸上表现出不同深浅变化的墨块。引导学生分析水分的多少与墨的深浅和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生宣纸与熟宣纸的特征。学生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再全体讨论,教师小结,介绍*画用墨的知识和技巧。

  运用所学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表现简易的花草的练习。

  展示与评价:

  自评(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小组内自评互评、然后推选几幅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评价、教师的点评。

  本课对简单的材料和笔墨技法的介绍,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使整个学习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

  掌握相关的雕塑知识,特别是雕塑术语。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对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掌握雕塑创作的一般方法和展示方法。

  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雕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到雕塑学习和创作上来,同时又能在研究型学习的活动中理解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能积极参与雕塑学习,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雕塑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重点

  在掌握雕塑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用雕塑的一般术语分析中西方雕塑的类型、艺术特征与风格,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和代表作品;能口头或书面评价他人作品,形成健康的、个性化的艺术观点。

  了解各种雕塑样式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练习并能初步掌握1——2种简单的雕塑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能用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学建议

  本模块提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论是条件好的.重点中学,还是教师配备或教学硬件配备上都受到限制的一般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如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看作品进行欣赏教学,现场教学进行学习或讨论;可以利用不同地区、城市的雕塑作品图片进行交流;也可以模仿中外雕塑作品的动作造型进行游戏式造型练习等。在雕塑创作练习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颖题材来丰富学生的创意思维;可选择单个或合作的形式创作系列或主题性作品;也可以对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进行模仿练习或二度创作等。

《*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画的工具材料,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运用工具材料的特性,表现不同的用笔和用墨。

  能结合相关的作品,从笔墨的运用与表现方面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体验*画的笔墨情趣,加深对传统*画的理解与热爱。

  过程目标:学会分析与思考*画的工具材料与笔墨特征的关系。

  重点:*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与技巧。

  *画的工具材料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难点:能灵活自如地使用*画的工具材料表现不同的笔墨(通过自主探究和适当的练习)。

  教法:讲授、示范、问题法、体验法、启发式。

  学法:自主探究、比较、小组合作。

  教材充实整合:

  本课将工具材料的介绍和运用与学习用笔、用墨的技巧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工具材料与笔墨技法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将白描临摹、写意和工笔的技法学习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首先先教师展示准备的*画工具材料,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观察毛笔和宣纸的材质。

  活动一:请你在两种不同的纸上用浓墨朝不同的角度用笔,发现这些用笔有什么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人进行实践,展示自己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小结,介绍用笔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在墨汁里加上不同分量的水,在两种纸上表现出不同深浅变化的墨块。引导学生分析水分的多少与墨的深浅和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生宣纸与熟宣纸的特征。学生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再全体讨论,教师小结,介绍*画用墨的知识和技巧。

  运用所学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表现简易的花草的练习。

  展示与评价:

  自评(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小组内自评互评、然后推选几幅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评价、教师的点评。

  本课对简单的材料和笔墨技法的介绍,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使整个学习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

  掌握相关的雕塑知识,特别是雕塑术语。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对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掌握雕塑创作的一般方法和展示方法。

  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雕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到雕塑学习和创作上来,同时又能在研究型学习的活动中理解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能积极参与雕塑学习,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雕塑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重点

  在掌握雕塑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用雕塑的一般术语分析中西方雕塑的类型、艺术特征与风格,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和代表作品;能口头或书面评价他人作品,形成健康的、个性化的艺术观点。

  了解各种雕塑样式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练习并能初步掌握1——2种简单的雕塑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能用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学建议

  本模块提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论是条件好的.重点中学,还是教师配备或教学硬件配备上都受到限制的一般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如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看作品进行欣赏教学,现场教学进行学习或讨论;可以利用不同地区、城市的雕塑作品图片进行交流;也可以模仿中外雕塑作品的动作造型进行游戏式造型练习等。在雕塑创作练习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颖题材来丰富学生的创意思维;可选择单个或合作的形式创作系列或主题性作品;也可以对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进行模仿练习或二度创作等。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3篇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1

  近期,我们求实学校东校,开展了向肖川老师学习的`热潮,大家纷纷阅读肖川老师的大作《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我对其中的一篇《好教育与好人生》特别有感受。肖川老师说出了好教育与好人生的真谛。当今的教育界,普遍是急功近利,追求名利者多。为了学校的名声,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学生当成制造分数的机器,一切向分数看,谁得高分,谁就是英雄,谁得低分,谁就是狗熊。不管学生的死活,让学生起早贪黑,天不明,就让学生开始学习,天黑后,晚自习要上到很晚很晚。学生们的分数上来了,但是,学生们失去了很多很多,学生们的身体垮了,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校提倡学生在吃饭时也要看书!残忍呀残忍!学校里死气沉沉,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操场上学生们活动的身影。

  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甚至只开主课,取消副科,完全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们得到了分数但却失去了其它的一切。肖川老师认为,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侵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还包括学习内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要的,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持的丰富而又清纯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而又有境界的。在文明求实学校,张建*校长的教育理念与肖川老师的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满所有副科,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尽可能多地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要求每天保证学生有8小时睡眠时间,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几千人的队伍到北京去,到上海区,到杭州去,到黄山去 ,到泰山去……求实学校学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文明坚信,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教育,不管这个目标如何神圣,动听和崇高;文明坚信,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她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对于学习的激情,校园生活是能够令人沉醉于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与高贵的根本所在。我们坚信,求实学校在张校长的带领下,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奔向好教育的更高峰。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2

  近期,我们求实学校东校,开展了向肖川老师学习的热潮,大家纷纷阅读肖川老师的大作《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我对其中的一篇《好教育与好人生》特别有感受。肖川老师说出了好教育与好人生的真谛。当今的教育界,普遍是急功近利,追求名利者多。为了学校的名声,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学生当成制造分数的机器,一切向分数看,谁得高分,谁就是英雄,谁得低分,谁就是狗熊。不管学生的死活,让学生起早贪黑,天不明,就让学生开始学习,天黑后,晚自习要上到很晚很晚。学生们的分数上来了,但是,学生们失去了很多很多,学生们的身体垮了,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校提倡学生在吃饭时也要看书!残忍呀残忍!学校里死气沉沉,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操场上学生们活动的身影。

  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甚至只开主课,取消副科,完全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们得到了分数但却失去了其它的一切。肖川老师认为,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侵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还包括学习内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要的,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持的丰富而又清纯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而又有境界的。在文明求实学校,张建*校长的教育理念与肖川老师的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满所有副科,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尽可能多地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要求每天保证学生有8小时睡眠时间,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几千人的队伍到北京去,到上海区,到杭州去,到黄山去 ,到泰山去……求实学校学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文明坚信,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教育,不管这个目标如何神圣,动听和崇高;文明坚信,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她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对于学习的激情,校园生活是能够令人沉醉于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与高贵的根本所在。我们坚信,求实学校在张校长的带领下,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奔向好教育的更高峰。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3

  品读这部书的时候,有人评价说这部书理论性太深,没有实用性。不过我读的"时候,总感觉如沐春风,像和作者在促膝长谈一般,总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我们也需要不时的好的理念的注入,不是么?

  之前一直有一个困惑,听电视上的节目主持评说某一本书时,即使这本书我从来没听说过,在他们的“忽悠”之下,我就会听的入迷,而且会对这本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像《子午书简》之类的读书或者评书节目是非常喜欢。回过头来细想一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上课时不惜花费全部精力,但是在读书上却是推荐的极为可怜。记得初一来时,学生有读书课,为了作为一个好的引导,我总会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介绍几本好书。而且当时突发奇想,给班级的学生办了班级报刊,报刊的一栏就是好书推荐,好的电影也在其中。但是,由于学生学习任务太紧,这项工程也就夭折了。不过现在想来,推荐好书确属我心中所愿。只是苦于没有一个良好的途径。

  肖川在《教育的情趣与艺术》里边有一章节就是“做个好书的鼓吹者”,我觉得这话很是符合当下的情境。学生学习压力大,*时上课任务赶得紧,学生对书几乎快绝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振臂一呼”,“鼓吹”某一本或者一类好书,让学生能在学习之余能够多品读经典、收获感悟。虽然作者在文中只是向读者推荐一些比较好的作品,让人从其中受益良多。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如此,将书中之精华、精彩之处向学生展现,让学生爱上读书、多读好书!

  肖川先生在写这些理论时,一边强调课堂内外的人性关怀,一边就在阐释读书的好处。这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以后再课堂当中,我们不妨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在讲解一篇文章之后,不妨多推荐几部和这个作家相关、而且也适合学生读的作品。在假期之余,也可以让学生多读好书。记得有一次放假,学校给每位学生布置了4本好书来阅读,当时的情况发展到这4部书不仅在开封市,在网上都是好书难求。在网上,这几本书的销量直接是遥遥领先的。我在此并不是想说求实的影响力有多大,只是觉得这种举措对学生、对家长乃至对社会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力——多读好书!

  所以,不妨在学习之余,都鼓吹好书,让老师们行动起来,给学生以启迪,引领他们遨游书海,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菁选2篇)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画的工具材料,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运用工具材料的特性,表现不同的用笔和用墨。

  能结合相关的作品,从笔墨的运用与表现方面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体验*画的笔墨情趣,加深对传统*画的理解与热爱。

  过程目标:学会分析与思考*画的工具材料与笔墨特征的关系。

  重点:*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与技巧。

  *画的工具材料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难点:能灵活自如地使用*画的工具材料表现不同的笔墨(通过自主探究和适当的练习)。

  教法:讲授、示范、问题法、体验法、启发式。

  学法:自主探究、比较、小组合作。

  教材充实整合:

  本课将工具材料的介绍和运用与学习用笔、用墨的技巧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工具材料与笔墨技法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将白描临摹、写意和工笔的技法学习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首先先教师展示准备的*画工具材料,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观察毛笔和宣纸的材质。

  活动一:请你在两种不同的纸上用浓墨朝不同的角度用笔,发现这些用笔有什么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人进行实践,展示自己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小结,介绍用笔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在墨汁里加上不同分量的水,在两种纸上表现出不同深浅变化的墨块。引导学生分析水分的多少与墨的深浅和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生宣纸与熟宣纸的特征。学生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再全体讨论,教师小结,介绍*画用墨的知识和技巧。

  运用所学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表现简易的花草的练习。

  展示与评价:

  自评(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小组内自评互评、然后推选几幅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评价、教师的点评。

  本课对简单的材料和笔墨技法的介绍,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使整个学习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

  掌握相关的雕塑知识,特别是雕塑术语。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对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掌握雕塑创作的一般方法和展示方法。

  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雕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到雕塑学习和创作上来,同时又能在研究型学习的活动中理解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能积极参与雕塑学习,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雕塑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重点

  在掌握雕塑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用雕塑的一般术语分析中西方雕塑的类型、艺术特征与风格,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和代表作品;能口头或书面评价他人作品,形成健康的、个性化的艺术观点。

  了解各种雕塑样式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练习并能初步掌握1——2种简单的雕塑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能用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学建议

  本模块提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论是条件好的.重点中学,还是教师配备或教学硬件配备上都受到限制的一般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如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看作品进行欣赏教学,现场教学进行学习或讨论;可以利用不同地区、城市的雕塑作品图片进行交流;也可以模仿中外雕塑作品的动作造型进行游戏式造型练习等。在雕塑创作练习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颖题材来丰富学生的创意思维;可选择单个或合作的形式创作系列或主题性作品;也可以对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进行模仿练习或二度创作等。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运用工具材料的特性,表现不同的用笔和用墨。

  能结合相关的作品,从笔墨的运用与表现方面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加深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与热爱。

  过程目标:学会分析与思考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与笔墨特征的关系。

  重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与技巧。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难点:能灵活自如地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不同的笔墨(通过自主探究和适当的练习)。

  教法:讲授、示范、问题法、体验法、启发式。

  学法:自主探究、比较、小组合作。

  教材充实整合:

  本课将工具材料的介绍和运用与学习用笔、用墨的技巧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工具材料与笔墨技法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将白描临摹、写意和工笔的技法学习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首先先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画工具材料,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观察毛笔和宣纸的材质。

  活动一:请你在两种不同的纸上用浓墨朝不同的角度用笔,发现这些用笔有什么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人进行实践,展示自己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小结,介绍用笔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在墨汁里加上不同分量的水,在两种纸上表现出不同深浅变化的墨块。引导学生分析水分的多少与墨的深浅和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生宣纸与熟宣纸的特征。学生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再全体讨论,教师小结,介绍中国画用墨的知识和技巧。

  运用所学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表现简易的花草的练习。

  展示与评价:

  自评(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小组内自评互评、然后推选几幅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评价、教师的点评。

  本课对简单的材料和笔墨技法的介绍,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使整个学习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

  掌握相关的雕塑知识,特别是雕塑术语。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对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掌握雕塑创作的一般方法和展示方法。

  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雕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到雕塑学习和创作上来,同时又能在研究型学习的活动中理解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能积极参与雕塑学习,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雕塑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重点

  在掌握雕塑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用雕塑的一般术语分析中西方雕塑的类型、艺术特征与风格,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和代表作品;能口头或书面评价他人作品,形成健康的、个性化的艺术观点。

  了解各种雕塑样式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练习并能初步掌握1——2种简单的雕塑制作方法与制作技术,能用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学建议

  本模块提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论是条件好的.重点中学,还是教师配备或教学硬件配备上都受到限制的一般中学,美术教师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如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看作品进行欣赏教学,现场教学进行学习或讨论;可以利用不同地区、城市的雕塑作品图片进行交流;也可以模仿中外雕塑作品的动作造型进行游戏式造型练习等。在雕塑创作练习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颖题材来丰富学生的创意思维;可选择单个或合作的形式创作系列或主题性作品;也可以对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进行模仿练习或二度创作等。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3篇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 我知道”、“我质疑 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 我明了”、“我查阅 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六、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问】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对着火点方面问题的解答,给我们的启示是:冬季使用取暖设备时,不能在上面覆盖衣物,也不可使取暖电器靠近易燃物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燃烧?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 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

  结论。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问题二: 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

  讨论

  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问题三:蜡烛被吹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那么吹大量的氧气是不是就不会熄灭呢?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4、电器着火后,关闭电源,用棉被等不透气的物体覆盖在上面,及时拨打119思考、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提供物品:

  长纸条两根、

  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

  二氧化碳(部分组有)、

  沙子、

  水、

  空烧杯、

  剪刀、抹布小结: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 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后一单元,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后,对新知识的再次学习,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升华与运用。这课题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学生被动接受不难,我们教学时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来主动学习为好。

  二、学情分析:

  1、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有自学这一块知识的基础。。

  2、本课题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意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 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不断地进行思辨,以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学用结合的思想,学以致用,进行消防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含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防火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

  五、教学难点

  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烧杯、蜡烛、铝片、火柴、*、红磷、盐酸、饱和的碳酸钠溶液、

  铁架台、坩埚钳、镊子等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八、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演示:点燃一张纸

  【提问】:这张纸怎么了?这种现象叫什么?

  【学生回答】:这张纸着了。这种现象叫燃烧。

  【提问】:除了纸可以燃烧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燃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那时因为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燃烧得。

  【提问】:那是不是所有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呢?

  【演示实验7-1】

  【提问】:为什么在铜片上的*能燃烧,红磷不燃烧,开水中的*不能燃烧?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7-5】

  【提问】:为什么这时水中的*能燃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实验,我们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就是物质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实验探讨】:让一根火柴燃着有那些方法?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加热铜片,火柴燃着。

  【学生看录象】

  【教师小结】: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是否总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燃烧确实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但它对人也显现出有害的一面,比如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再不需要火,那我们怎么办?

  【过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灭火的知识

  【考一考】:用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能灭火?

  【演示实验7-8】:

  【教师小结】:使火与空气隔绝;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清除掉可燃物。总之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本堂小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堂反馈】:习题见投影。

  九、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离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十:教学反思:

  1、采用这种实验探究活动、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定得积极表现,主动参与,效果一定会很好。

  2、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活动、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接受有关燃烧与灭火等新知识,然后及进用习题加以巩固提高。

  3、运用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 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 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的教学过程,学生反映积极,效果也很好。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过程

  七、学习评价设计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燃烧与灭火》10分钟测试题

  1.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2.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3.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4.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3篇

《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将军与孤女》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将军指示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学情分析: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目标:

  1、能较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词。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难点:

  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理解聂将军*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人民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齐唱或独唱抗战歌曲。

  教学过程:

  一、走近人物,质疑激趣,揭示课题。

  1、听着这些振奋人心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那血与火的岁月中,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情,是无数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迎来了新*的成立,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人生最壮丽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去触摸那段心酸的年代。

  2、在无数可亲可敬的革命先辈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图片),他的名字叫*,他对新*的贡献可谓是功勋卓著。你能有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你所知道的*吗?

  3、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率领我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将军,却*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板书题目)。

  4、齐读课题,读了课文题目,想想你有什么问题,或你想知道什么。(18、将军与孤女)

  5、师:聂将军就是*(师板书)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将军。

  6、交流搜集到的*将军的资料。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二、创设情境,感知文本。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剪辑。师:1840年8月20日,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嘹亮的号角响云际,晋察冀军区的战士们在*司令员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般扑向敌人,迅速抢占了东王舍矿区,丧心病狂的日寇为阻击我军前进,不顾自己的侨民还未撤退,便用迫击炮朝着东王舍村狂轰滥炸。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火中,忽然半倒塌的日式房子里传来凄厉的呼救声和婴儿的哭喊声。三团一营的两名机*,毫不犹豫地冲进烈火中,背出了两个小姑娘和他们奄奄一息的母亲。——她们的父亲已被本国军队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

  虽然战士们拿出了当时奇缺的急救包抢救,但也无济于事。两个孩子成了孤女!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及特定的环境。还有八路军战士的仁义。)

  (二)品读感悟

  1、看着这两个年幼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这事很快被聂将军知道了,他怎么对待这件事呢?

  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从*将军的言行中,你读懂了什么?

  “立即”“送”表现了*将军对这件事的重视和关心。

  “言”出示说的话引导理解:

  从“残忍地杀害”你想到了什么?(九一八、卢沟桥、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罪行、电视上看到的画面等。)师补充: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军民至少有350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将近3300万人是被敌人屠杀或残害致死,而非牺牲在战场上!

  而聂将军却说:(引读)我们一定要……后代。理解“伤害”:使人肉体或精神受到损伤。这只有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菩萨才能做到呀!而聂将军就是一位活生生的菩萨!板书。

  这是因为——

  理解“受害者”:谁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那我们的敌人是谁?——挑起战争的人:日本*!

  指导读:我们不是*,所以,面对不能理解的战士们,深明大义的*语重心长地对战士们说——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因为聂将军(),所以,他*本人民称为“活菩萨”。

  2、他的心肠慈善、宽仁大义不仅表现口头上,更表现在他的音容举止中。出示要求,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点勾画,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和宽厚。

  学生自学自读。可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关心照料:看伤口、找奶——细心周到

  问名字、吃梨、喂饭——消除恐惧心灵安慰无微不至

  侧面描写:从小姑娘的神情、表现也可看出*将军的慈善。

  小结:叱咤风云的将军却有着温情善良的一面,有着母亲般的情怀!在两个年幼无知日本小姑娘面前,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也难怪日本人民称他为——“活菩萨”。

  在那血与火、仇与恨交织的岁月里,却上演着温暖的一幕:配背景声音读第3自然段。

  3、然而,这毕竟是在战场上,两个孩子还会有什么危险?想象,*将军做出了什么决定?

  出示信的内容:*人民决不以日本土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而奋斗到底……从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军队?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道理?

  *:国际主义精神至仁至义的品质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义正言辞不卑不亢

  军队:至仁至义不畏强敌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精神:国际主义保家卫国艰苦奋斗

  道理:我们的抗战不是为了*,而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为了人类的和*。对待敌人,我们要——;对待无辜的人民,哪怕是俘虏,我们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填充)

  片言只语,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这就是一个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新*元帅的风采!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齐读。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过渡:两个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妹妹不幸死去,美穗子由亲友抚养大。40年后——读文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课后3题。学生练笔。提示,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刻画。

  (2)播放感恩片段。师解说,介绍。1980年7月10日,美穗子一家受到了“国家元首”般的接待。人民大会堂。美穗子终于见到了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将军。一声“父亲”道出了美穗子心中无尽的感激!他们互赠了珍贵的礼物。4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手又紧紧握在了一起!

  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交流:(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B、生交流时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而奋斗到底……”

  A、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奋斗到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

  (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总结升华。

  1、介绍美穗子的后半生:劫后余生的美穗子一直怀着报恩之心与*交往。由于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她受到日中友协全国本部的表彰,被选为日中友协都城支部的理事。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40年后,从战火中走出的他们,今朝又相聚。他们握着的双手,是一座桥梁,这桥的两边便是——中日两国人民。

  是一条纽带,系着的是善良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向往和*的心。

  所以,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

  2、如果说,将军救孤女的善举是一粒种子,那么,由此而缔结的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便是这种子开出的鲜花!愿这朵扎根于战火之中,用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花越开越艳!远离战争,和*友谊,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四、演读中悟,通过表演诠释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可分六步:

  1.自选角色。(旁白、战士、*、日本姑娘等。)

  2.揣摩角色。(要想演好,必先读好,要记住台词,要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有些动作和台词还要靠想象设计。)

  3.组内演练。

  4.代表表演。

  5.师生点评。

  6.评后再读。

  五、课后拓展。

  1.试着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互相合作演一演。

  2.观看电影《将军与孤女》。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3篇

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案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我们日常的交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二、步行中的数学问题

  1、边谈话边出示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幅图片,理解图意。

  ①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②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小东从家到校用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65米。

  2、先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65×10=650(米)

  ②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650+650=1300(米) 或 650×2=1300(米)

  ③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路?

  1300+1300=2600(米)或1300×2=2600(米)或650×4=2600(米)

  3、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12×6=72(秒)的错误。]

  ②帮助解决问题:小东共上了几层楼?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从1楼到6楼共走了几层?(5层)

  ③订正:小东从一层到家的时间是12×5=60(秒)=1分

  三、买火车票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2、出示问题,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①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多少元?

  先明确689千米是在671~700千米之间,找到相应的票价为每张156元;买4张就是156×4=624(元)

  ②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191×3=573(元) 500元不够

  ③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310元)

  ④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票价+手续费=310×2+5×2=630(元)

  四、线路图中的数学问题

  1、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独立观察并思考: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估计走哪条路最近。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算一算: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两方面结合起来。)

  280+150+190=620(米)

  五、课后实践活动

  1、 找一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与同伴说一说。

  2、 交通标志知多少:通过向父母长辈、交通警察请教,上网、看书查询,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比一比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

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九册56页、57页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从“起点、方向、时间、结果”四个方面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运用线段图表示相遇问题的相等关系,能正确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以及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模型的应用,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及数感和空间感。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点及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的理解,算术解法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电脑和电视机

  教学法设计: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行程问题关系: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卡通形象,问:同学们认识他们是谁吗?

  教师谈话:昨天在笑笑和淘气之间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

  昨天,淘气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由于自己马虎大意将同桌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同学们如果你是淘气你会怎么办?

  学生发表意见

  A、淘气给笑笑送去,或淘气打电话告诉笑笑让她来拿。

  B、两人约定地点,给笑笑。

  C、俩个人同时出发,相遇为止。

  2、教师谈话:我们提出了这样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采用A方案:

  ①教师利用课件给出条件:“如果笑笑步行50米/分钟,笑笑到淘气家需要12分钟”教师提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呢?为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演示课件(问题、算式、结果)板书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②教师在给出“淘气步行70米/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①淘气每分钟比笑笑多行多少米?70-50

  ②淘气和笑笑每分钟一共行多少米?70+50

  ③淘气到笑笑家要用多长时间?600÷70

  ④淘气所用时间比笑笑少多少分钟?12-600÷7

  教师谈话:我们同学真的很棒,提出这样多的数学问题。请问:为什么用600÷70,你估计淘气会用多长时间?70+50表示的是什么?

  二、观察演示,感知相遇问题特征:

  1、教师谈话:如果采用B方案,请同学们观察线路图,想一想他们应该选择哪里比较好?为什么?(出示线路图)

  学生观察线路图思考,与同位交换意见,指明回答。

  2、教师谈话:如果采用C方案——“两人同时从家出发”,我们请两个同学们来演示一下C方案是怎样运动,请其他的同学想一想他们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结果四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横线处板书)

  指明演示,口述运动特点,教师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说他们运动的.时间是相同的(一样、同时、相等),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板书:时间相等

  教师总结:具备这样四个特点的运动(两地、同时、相向、相遇)我们叫做相遇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教师板书)重点是: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解决相遇问题。

  三、辅助分析,再现相遇运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从新理解题目条件

  笑笑步行50米/分,淘气步行70米/分,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如果两家之间的路程是600米,

  提问:你能试着提一个有关相遇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电脑出示,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⑴他们在哪里相遇?⑵他们什么时候相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⑴实际上是在问:相遇点与笑笑或淘气家的路程。⑵实际是在问,他们出发后几分钟相遇?而要解决⑴,必须先求出⑵

  教师出示问题

  ⑴他们出发后几分钟相遇?

  ⑵相遇点与笑笑家路程是多少?相遇点与淘气家路程是多少?

  教师设问: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教师谈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两人的运动情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

  ①两人分别从哪里出发?(课件抽象出两个点)此时两人相距多少米?②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运动的时间呢?观察第1分钟的运动情况?(教师操作课件)教师提问:说一说你观察到什么?(每人各走多少米,两人共走多少米。两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多少米。两人现在还相距多少米。③观察第2分钟运动情况,④观察第3分钟的运动情况,⑤观察运动的结果。(每个人的运动路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每个人运动的时间,)

  四、探究尝试,体验解决问题过程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有再一次从运动的过程和运动的结果两个角度进行观察,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思考,我们怎样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呢?(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探究活动的要求: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再小组里进行研究。提供两个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一:观察运动结果

  整条线段表示笑笑家与淘气家之间的路程,请把图填写完整

  (线段图与教材上例题的线段图相似)

  我能用等式表示线段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解法是:

  辅助材料二:回忆运动的过程

  计算,完成下表

  时间

  淘气走

  的路程

  笑笑走

  的路程

  一共走

  的路程

  两人相距

  的路程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通过表格我知道他们是在出发后________分钟相遇的

  我的解法是: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

  五、汇报交流,归纳解决问题策略

  1、集体研究,学会汇报研究的成果,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线段图和表格,板书算式。每说一种方法,学生进行评价。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如下:

  方法一、通过填表知道用5分钟相遇,但是没有算式

  方法二、600-(70+50)-(70+50)-(70+50)-(70+50)-(70+50)=0

  方法三、600-(70+50)×5=0

  方法四、600=(70+50)+(70+50)+(70+50)+(70+50)+(70+50)

  方法五、(70+50)×5=600

  方法六、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70+50)x=600

  方法七、600÷(70+50)

  方法八、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70x+50x=600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①70+50表示的含义;②各方法之间的关系;③方法择优并说明理由。

  3、教师谈话:这样多的方法实际上都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板书:

  ①淘气所行的路程+笑笑所行路程=相遇路程

  ②速度和×相遇的时间=相遇路程

  ③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理解三个关系式的联系;

  并总结:①②是列方程的依据;③是算术解得依据

  学生选择方程作解,指名板演,解决第二个问题

  4、学生独立解答(其他方法略)

  解: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

  50x+70x=600

  120X=600

  x=5

  答: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

  相遇时距离笑笑家多少米?50×5=250(米)

  相遇时距离淘气家多少米?70×5=350(米)

  六、实践应用:拓展策略应用范围

  1.填空。(教材例题及线段图)

  相等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列方程:

  算术式:

  2、教材试一试

  六、归纳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有什么评价。

  ⑴相遇问题的特点⑵等量关系⑶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情趣 兴趣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1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1年级

热门排行

党史学习主题班会教学设计10篇

党史学习主题班会教学设计10篇党史学习主题班会教学设计篇1鲜红的旗帜上一把镰刀和铁锤似的图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的教学设计

摘要通过“模拟考古”“找‘亲戚’游戏”“贴图竞赛”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维护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维护国家安全》教学设计课题维护国家安全授课人长沙市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陈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性和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能力...

急行跳远教学3篇

急行跳远教学1、利用比赛调动兴趣在急行跳远练习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练习循序渐进,首先是跳过一定的高度,高度为四个垫子平铺的高度,接下来是跳过一定的...

高中英语巧用微课展开教学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大力驱动下,微课已经成为了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的关键模式。本文对高中英语微课教学的基

信息技术在“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摘要】有效地处理教材中的重难点,是教师处理教材能力的重要表现,生物必修教材中减数分裂内容是教学中的

李煜 虞美人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

科普小品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摘要:重视在具体的科学知识背景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使科学知识获得、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态度养成和

关于援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

关于援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关于援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篇1一学年的工作即将接近尾声。本学年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和三至六年级信息技术,在这一学年的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