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翔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 浏览次数: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共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力量,并进展对诗歌的宠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共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嬉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嬉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头,预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亮的水

  山——雄伟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欢乐的放牛娃

  牛——闲适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方: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情愿承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日要去领会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漂亮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黄昏,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黄昏风光的。)

  这首诗教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翻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争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情愿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状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局部)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气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

  诗句内容相对应的局部,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凉爽的水面波浪。)“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局部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方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确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假如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头运用我们的才智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讨论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方法。

  比方,查字典、同桌争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许多方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日我们四周有很多教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知大家的是,__已经为大家预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略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

  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头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沟通。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讲解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共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当留意什么呢?(指名说)2、提出要求:应当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楚、洪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依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2教学目标:

  1.熟悉“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把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称赞、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教师、妈妈的关怀和鼓舞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独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教师、妈妈的关怀和鼓舞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独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读课文,画诞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4、阅读《爱的训练》。

  二、导入:

  出示:《爱的训练》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2.今日,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板书课题)

  三、预习汇报:

  1.听写: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饶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局部可以变成哪些字?3.出示: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3)文中指谁,在什么

  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教师的鼓舞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局部来写的。(默读、分段)2.争论、沟通(上体育课和体育课后两局部)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检测反应

  1、比一比,组成词。

  疤()洛()膝()嘘()瘟()络()漆()墟()碟()臂()肘()握()蝶()劈()忖()喔()2、写出以下词语的近义词。

  迟疑—()称赞—()允许—()

  灵活—()盼望—()英勇—()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恳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

  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舞下涅利最终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沟通

  1.出示: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4)假设你就是“涅利”能告知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肯定要坚持)(5)读出你的坚决,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假如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舞他、帮忙他)(2)我们一起来鼓舞涅利,用鼓舞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设你是涅利,在同学、教师的鼓舞下,最终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

  1.对自己说……

  2.对教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争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其次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晰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局部,那不是画蛇添足吗?2.学生争论

  3.组织沟通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检测反应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关联词语。

  (1)()涅利特别瘦弱,他()顽强地爬上了高高的横木顶上。

  (2)涅利()能坚持究竟,()有同学、教师的鼓舞。

  2、写一个同学们开展体育活动的场面,留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进展描写。

  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独立

  教师、同学:鼓舞——关怀、爱惜

  课后反思:本课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真是感人,简单被学生理解和承受,不过一些重点语句需要引导学生细细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抓重点语句进展理解和感悟,并利用角色转换、想象人物心理等方法,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感悟涅利自信、自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在自主感悟、合作沟通的学习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会写字,6个会认字及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详细的语言文字,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揣摩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详细的。

  3、背诵课文最终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详细地表达出

  来的。

  教学预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感受到了猫的得意;由于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怕人的珍宝鸟与他能和谐相处;马上葬身大海的人们竟然能被海豚挽救了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发生在人与鸟之间真实的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教师适时强调“鸥”字的笔顺笔画)

  二、出示提纲,自主预习。

  1、我来读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2、我能正确读写本课10个生字和这些词语。

  褪色

  塑料

  节奏吉利

  饼干

  急速

  乐谱

  亲昵

  啄食

  滇池

  企盼

  旋涡应声而来翻飞回旋瞻仰遗容相依相随抑扬顿挫

  3、概括文章主要写的两个场景:_________和_________。最令我感动的是

  ——————————。4、搜集资料:(1)海鸥老人吴庆恒。(2)海鸥的生活习性。

  三、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读音状况。

  (1)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2)指名读,强调:

  旋(xuán)涡塑(sù)料袋模(mú)样扇(shān)动

  炸了营似(shì)的(3)齐读加强记忆。

  2、指名说说哪些字在写法上要留意的地方。如:俯、歇、瞻

  3、理解新词的意思。如:

  抑扬顿挫——声音凹凸起伏和停顿转折。

  亲昵——非常亲切。

  四、在预习的根底上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留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精确。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之后,同桌两人相互简洁沟通一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3、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围围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构造。

  4、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展批注。

  五、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通过课文中详细的描写初步体

  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细心呵护海鸥的局部,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依据学生汇报进展沟通、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协作。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到的比方是恰当、形象的。(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协作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行的漂亮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练习朗读。(出示课件)边读边想象翠湖边这道漂亮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舞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2)唤海鸥:

  ①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洁介绍这局部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②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局部,教师在行间中听听哪组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这份亲昵之情。

  (3)谈海鸥:

  ①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

  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亲人一样,板书)

  ②齐读第13自然段。

  六、达标测评:

  1、看拼音写汉字

  sùpǔyìcuòxiējí

  ()料()写()扬顿()()息()祥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你从所填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飞成一篇()。

  我体会到()。

  板书设计

  :9、老人与海鸥

  喂食

  说话

  老人

  —————————————→

  海鸥

  亲人一样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5学习目标

  1、回忆本单元所学内容,沟通感情。

  2、积存读书方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沟通平台

  (一)沟通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俺们学习了几篇写俺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俺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似乎就发生在俺们的身边,读起来特别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殊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同学小组沟通。

  3、全班沟通。

  (二)沟通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发

  1、导语: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俺们呢?2、同学发言。

  3、归纳:

  (1)把看到的、想到的照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方,《祖父的园子》里,把“俺”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俺们觉得写的就是俺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俺们,感染了俺们。

  (2)观看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方《童年·冬阳·骆驼队》

  中对“俺”仿照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示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沟通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俺们应当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2、同学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消失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假设是自身将会怎么做?把自身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把自身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研讨。

  3、指名读,留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沟通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当像天一样,自俺力求进步,永不止息。其次句:不肯定年龄大的人才有抱负,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懊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瞬就告辞少年时间了,但要把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铺张光阴。第五句:寻找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俺将不时地寻找、探

  究。第六句:不积存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合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发,预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沟通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日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非常熟识的宏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2、同学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俺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3、师生依据自身已有的阅读阅历推举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同学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完毕本课时教学。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班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沟通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习作要根据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沟通、沟通习作,修改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习作要根据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沟通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沟通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沟通。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语文部编版五班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不同季节的典型景物。

  2、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

  2、根据一定的顺序,运用描写的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观察能力

  2、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副生动精彩的画面,那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敬畏,也激发了大家观察的爱好,很多同学开始留心生活,开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变幻多姿的四季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春天,万物复苏;夏天,骄阳似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二、描述画面,猜想季节

  1、用简短的语言,抓住典型景物,表现季节的特点,但不允许说出季节的名称。

  2、指名猜想同学们描述的是哪个季节,要求不仅说出是什么季节。

  三、分组讨论,沟通

  1、小组讨论

  2、全班沟通

  四、品位四季,引导口头表达

  1、创设情景,学习表达

  你们最喜爱的季节是什么?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出示范文,引导表达。

  要求学生朗读范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组织讨论,相机归纳:抓住春天的特点,抓住典型景物的形态、色彩、变化,从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象到的等不同方面,运用比方、拟人、对比得便法手法进行细致地描写,描写有序,语言生动,抒发真情。

  3、鼓舞学生抓住季节特点,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变换观察角度和表达顺序,重选典型景物以及任务的衣着、开展的活动,改写、补充、续写范文,启发学生多角度构思,多角度描写,防止个避开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

  五、描绘四季,鼓舞动笔成文。

  第五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三、沟通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季节的特点和对季节的喜爱。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四、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五、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片在表达上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师生共同赏读评议:

  哪些画面令人难忘?哪些词句印象深刻?

  2、选取更多学生的精彩语段组织点评,进一步领悟表达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六、精心修改,锤炼习作语言。

  鼓舞学生通过自读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修改习作。

  七、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语文部编版五班级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3、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

  2、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

  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沟通主要内容。

  3、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

  三、自读自悟,体会“乐”

  1、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乐”的词句。

  2、沟通:哪些词句体现了的“乐”?

  3、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

  5、汇报沟通: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

  四、想像情境,感悟“思”。

  1、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

  2、可母亲却说―――(引读)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

  4、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像本文一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词或文章?

  语文部编版五班级下册教案4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出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引领全体同学背诵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老师再次背诵,叫孩子闭上眼睛想象鹅的样子,孩子脑海中形成鹅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次,然后老师利用生字卡,指导大家认读8生字,并在课文里找出相关的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用听写、互相读的方式等)注意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提出问题。

  2、老师将问题进行梳理,选取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比如:第2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在全文中作用?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3、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这些问题(课文第2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主要从叫声、步态、吃相等3个方面来描写鹅“高傲”这个特点。)

  四、老师简单小结,布置抄写词语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抓傲理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你们心目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课件丰子凯笔下的鹅图片)

  2、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个性化朗读这一句子,齐读这句话。(这一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书,提倡个性化朗读,读这一句话时,可强调读出“好一个”,也可强调读出“高傲”这个词,虽是不同的读法但都能体现出鹅的高傲。)

  4、从几方面来描写这只鹅的高傲?(师板书:

  叫声

  步态

  吃相)

  二、挖傲品词语(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课件出示,听听狗的叫声,理解“狂吠”,听听鹅的叫声,对比狗的叫声,理解“不亚于”。(充分利用课件这一优势,帮助学生从形和声去感受鹅的高傲,并能突破字词教学上的难点。)

  2、指名读描写叫声的这段话,找出描写鹅叫声高傲的词语画下来,品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师相机板书: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3、师与生合作朗读这一段话,读出鹅高傲的气势。

  4、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5、从对鹅叫声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对鹅的喜爱之情)

  6、全班齐读这段

  7、正因为它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扣傲赏妙语

  (一)、学习第二部分:步态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叫声这部分,拿狗来对比,我们再来看看写步态这部分,课文拿什么与鹅对比呢?(鸭子)

  2、出示这段:请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的时候想象一下

  鹅与鸭走路的样子,想站起来表演表演也行,待会儿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鹅与鸭走路的样子。

  3、生自由读这段,试着演一演。

  4、指名两名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5、请小评委根据课文的句子来评评

  6、评议时相机解决:

  (1)“局促不安”这个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个词说一句话。

  (2)理解“从容”,指导读出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

  (3)课件欣赏“净角”出场的样子,加深理解。

  7、分男女同学来比赛读读描写鹅与鸭走路的句子

  8、全班起立,学学这只鹅傲然地站着,一起来读读这段。

  (对于“步态”这部分的学习,师要注意动态生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重点句,自演自悟自评,体会对比的方法。)

  (二)、学习第三部分:吃相

  1、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写得有趣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句。

  2、沟通写得有趣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对鹅的喜爱之情。)

  8、默读课文,质疑。

  9、看动画读文,自己解疑。(播放“鹅的吃相”这部分动画)

  10、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齐读板书上的词语,积累下来。

  2、摘抄描写生动有趣的句子,边抄边品读。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鹅的特点,我们来动手画一画鹅,把鹅高傲的特点表现出来,并用几句话写一写。

  板书设计:

  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叫声

  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步态

  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语文部编版五班级下册教案5【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育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育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方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

  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本文是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⑴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枇杷pīpa缯zēng绡xiāo瓤ráng醴lǐ酪lào

  ⑴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小结课文。

  三.拓展训练

  1.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沟通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

  (略)

  果实:朵、核、壳、膜

  (详)由外到内

  保鲜:

  (详)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2020年春期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认真地对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进行了分析,制定了本学期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新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全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2—4篇,共26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但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报告,便没安排习作,全册教材都安排习作共7篇。每单元安排“语文园地”1个,共6个。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未安排语文园地,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也未安排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为“童年往事”,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单元为“古典名著之旅”,安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等课文,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单元为“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安排了《汉字真有趣》、《我爱你,汉字》等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第四单元为“家国情怀”,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清贫》等课文,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五单元为“描写人物”,安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等课文,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六单元为“思维的火花”,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等课文,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七单元为“异域风情”,安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等课文,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第八单元为“幽默和风趣”,安排了《杨氏之子》、《手指》和《童年的发现》等课文,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

  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在课文第2课、第5课、第8课、第10课、18课后面均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链接”;在第6课《井阳冈》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水浒传》的节选。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其中1课和22课后就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小练笔,在第14课后安排了类似小练笔的“初试身手”。六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即在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自主提问的作业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做的作业,在课文16课后便安排了相应的选做作业。以上作业均应课设练,不采取按单元设计重点训练项目的做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提问、写作等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8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4、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5、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动作、语言、神

  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6、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7.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阅读,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口语交际教学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3、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4、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习作教学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3、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遨游汉字王国。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制定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学生现状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XX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合格率较高,上个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合格率为100℅。虽然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言感觉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同时,有几个学生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需给予特别的关注。另外,某些学生虽然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家庭的支持度不高。本学期除做好家长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作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利用数字化手段(如博客推荐优秀文章等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扎实抓好午间的阅读质量,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五、采取的对策:

  1、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境,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正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续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a、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b、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c、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2、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

  (4)加强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一

  时间

  3.2—3.6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3)《祖父的园子》(2)

  书法展评(1)假期读书交流会(2)

  《月是故乡明》(1)《梅花魂》(1)《口语交际》(1)《习作》(2)课外阅读(2)书法(1)

  备注

  二

  三

  3.9—3.123.16—《语文园地》(2)《草船借箭》(2)

  3.203.233.273.30—4.3《景阳冈》(2)课外阅读(1)书法(1)

  —《猴王出世》(1)《红楼春趣》(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书法(1)

  《快乐读书吧》(2)《汉字真有趣》(2)

  课外阅读(2)书法(1)

  《我爱你,汉字》(2)

  《古诗三首》(3)

  课外阅读(1)

  四

  五

  清明节放假1天

  六

  4.6—4.104.134.174.204.24七

  —《青山处处埋忠骨》(2)《军神》(2)

  课外阅读(2)书法(2)

  —《清贫》(1)《习作》(2)

  《语文园地》(2)

  课外阅读(1)

  书法(2)

  《人物描写一组》(2)《刷子李》(2)

  课外阅读(1)书法(1)

  《习作例文》(1)《习作》(2)《自相矛盾》(2)

  课外阅读(2)书法(1)

  八

  五一劳动节放假1天

  九

  4.27—5.1十

  5.4—5.85.115.155.185.225.255.296.1—6.5—十一

  —《田忌赛马》(2)《跳水》(2)

  课外阅读(2)书法(2)

  《习作》(2)《语文园地》(2)《威尼斯的小艇》(2)

  课外阅读(1)书法(1)

  —《牧场之国》(2)《金字塔》(1)《口语交际》(1)《习作》(2)课外阅读(1)书法(1)

  《语文园地》(2)《杨氏之子》(1)《手指》(2)

  课外阅读(2)书法(1)

  《童年的发现》(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书法(1)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6.8—6.126.15—复习(8)

  6.19十七

  十八

  十九

  6.22—6.26复习(6)

  端午节放假一天

  6.28—7.3复习(8)

  7.6—7.10期末考试

  开学第一课

  【教学要求】

  1.和同学分享寒假里的喜、怒、哀、乐及新发现、新收获。

  2.交流展览寒假作业,对寒假工作做个总结。

  3.了解高年级语文课本的结构,每单元特色,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4.对本学期的语文成绩拟定目标,制订计划,并交流怎样落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学期语文课本的特色,明确学习方向。

  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松入课。

  1.师谈话:愉快的寒假结束了,恭喜同学们长大了,现在老师就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曲《童年在长大》,同学们要认真听,听后谈感受哟!2.(课件出示)我长大了,并配背景音乐《童年在长大》。

  3.师: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引导学生谈出又长大一岁,应该承担更多的东西)二、重温寒假,其乐融融。

  1.师:这个春节,大家一定过得很开心吧,你能将你最想说的话给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大家一定要畅所欲言呀!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作业展览,取长补短。

  1.大显身手。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寒假过得愉快而有意义,现在,又到了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把最能代表你寒假成长的、你认为最有创新和意义的作业摆到桌子上,我们来个作业秀大比拼。

  2.互动交流。

  每位同学现在请携带自己的笔、本,走出自己的座位,去欣赏参观其他同学的作业,对于有深刻印象和感受的,随即记录下来。

  3.学生参观。

  4.全班交流。

  (1)指名谈谈自己认为最出色的作业,并说出出色在哪里。

  ①优秀对联的集锦。

  ②优秀书法的心得。

  ③出色的手工制作。

  ……

  (2)优秀学生谈自己的经验。

  (3)以不点名的形式给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提个醒儿:不能一放假就忘记自己学生的身份。

  5.教师小结:凡是被选作“黑马”的同学,一定是怀揣着伟大的理想,目标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人。

  四、语文课本,新的朋友。

  1.给语文课本这个“新朋友”起个亲切的名字。

  同学们,请拿起你的语文书,轻轻地摸摸,仔细地闻闻,谈谈自己的感觉。你能给这位“新朋友”起个好听的名字吗?2.浏览目录,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1)请你数一数本册书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篇课文。

  (2)教师介绍本册书的构成。(课件出示)第一组“永远的童年”。

  第二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三组“遨游汉字王国”。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第五组“作家笔下的人”。

  第六组“思维的火花”。

  第七组“异域风情”。

  第八组“语言的艺术”。

  (3)教师介绍这本书上新增的内容。(课件出示)古文

  名著

  (4)相机推荐四大名著读本。(课件出示四本书)五、订好计划,展现风貌。

  1.在这个学期中,同学们对学习语文有什么新的打算呢?现在,就请你们拟订一个计划吧!可以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利用时间等方面介绍。

  2.小组交流。

  3.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课件展示)学习态度要端正,上课听讲要专心。

  课下作业要细心,日常生活要留心。

  莫让时光白白流,莫让父母劳心神。

  6.写一句座右铭。

  请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贴在课桌最醒目的地方,让它时刻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快乐地度过小学五年级的时光吧!六、送去祝福,化作期盼。

  孩子们,新的学期,新的征程,让我们从此时此刻起,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去语文课本这个大森林里尽情地觅食吧!

  【板书设计】

  开学第一课

  我长大了要变作爱读书的“小鸟”

  快乐教学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书的森林里觅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图,使学生明白图意,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使学生懂得语文可以多渠道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初步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至少一篇自己的作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使学生明白图意,让学生了解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揭题。

  1.孩子们,你已经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吧!

  2.出示课件。(课本插图)观图:看看上面的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修改作文的话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二、解读“文章不厌百回改”。

  1.齐读课题三遍,分别强调“不厌、百回、改”。

  2.指名谈读后的感受。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3.师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4.补充名言,(课件出示)齐读。

  (1)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叶圣陶

  (2)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这些名言都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三、出示小资料。(课件出示)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士。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小组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2.教师小结: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道理。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修改的事例呢?进一步了解修改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说出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贾岛的故事——《推敲》)4.小结:名人尚且如此,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更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有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1)坐姿端正。(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4)专心致志。

  2.我们应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请同学们纷纷献出自己的妙招吧!3.教师归纳。(课件展示)(1)写完后再念、再念、再念。

  (2)不通顺和有错别字的地方及时改正,改不了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忙。

  (3)欣赏其他同学的佳作或教材提供的范文,这样有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

  (4)自己的作文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反复读,再作修改。

  五、观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作文《小花猫》,你从中发现了什么?2.请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前的,再读修改以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3.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想想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课件出示)(1)错别字。

  (2)标点符号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4.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出示常见的修改符号)5.小组活动:共同合改一篇作文,说出自己修改的理由。

  六、总结。

  1.今天的课上你们有什么收获?2.总结谈话:学会修改作文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其他的好习惯我们也要加强,成为一个好学生。

  七、作业布置。

  选择同桌的一篇日记进行修改,注意用上修改符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这是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今天我们要讲的另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种渠道学语文”。(板书课题)二、语文大家谈。

  1.同学们平时都是通过哪种途径学习语文的呢?你认为还有其他的途径吗?2.观图:(课件出示)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1)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

  (2)同学们到工厂参观。

  (3)同学们认真地听辅导员讲解飞机模型。

  (4)同学们参观军事基地,听解放军讲解。

  (5)同学们到田间学做农活。

  (6)同学们可以借助电脑检索。

  (7)同学们在图书室选书。

  (8)同学们在阅览室读书。

  (9)同学们在家里收看电视讲座。

  (10)同学们做现场采访、摄像。

  (11)同学们在教室里开讨论会。

  3.谈谈自己观图的感受。

  4.你从中发现他们有哪些良好的习惯了吗?坐姿端正,书本摆放整齐有序,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专心致志,能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三、你以后准备怎么样多渠道学习语文呢?1.小组交流。

  2.师当小记者采访同学。

  甲:我觉得收听收看广告是一个语文学习的途径。比如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一语双关,告诉大家平时你要参加保险,每次交的费用不多,一旦有困难时就会有大的回报。

  乙:我觉得看书学习语文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通过看书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妈妈告诉我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进行对话。有一次,老师第二天要讲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刚刚读过介绍唐朝诗人的书,对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有一些了解,回到家我又认真看了看,并且把相关的内容摘抄在课本上。第二天上课,听着我侃侃而谈,同学羡慕,老师夸奖,可把我给乐坏了。从此,我更喜欢读课外书了!丙:我特别喜欢和人聊天。以前,我爸爸总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毛病,他说我天天不停地说,不嫌烦,可我就是改不了。不过,后来语文老师找我聊天,我才明白,原来聊天也可以学习语文呢!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和人聊天时一遇到有趣的话题或者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话,我就赶紧掏出小本记下来。有的时候还能用在我的作文里面。老师都夸我的语言有生活气息呢!现在连爸爸也夸我是个有心人呢!丁:我觉得参加学校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渠道。上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要求稿子必须自己写,内容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我不仅查阅了很多资料,还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中间做了小调查。经过我的精心准备,最后参加比赛,评委一致认为内容真实,注重实际,语言流畅,富有激情,给了最高分。我觉得通过这次比赛,我的语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也变得更加自信。

  3.教师小结。

  (1)学校内:图书室、阅览室,网络学习,宣传栏,黑板报,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讨论……

  (2)家里: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书籍、和家人交流、学做家务……

  (3)校外:参观工厂、军事基地,深入农村学做农活,采访、访问、调查、旅游、与人交流……

  四、总结。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养成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你的语文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有句话说得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同学们,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它需要我们有耐心、信心、恒心,有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枯燥,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一定会有收获!【板书设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

  第一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1古诗三首

  《稚子弄冰》一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2祖父的园子

  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月亮让学生感3*月是故乡明

  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爱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4*梅花魂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歌1122课

  时

  颂了外祖父心系祖国、眷恋祖国的深厚情感。

  口语交际:走进

  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交流大人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由儿时的照片,感悟自己长大了,然后在明1那一刻,我长大了

  确习作目标的基础上开始习作。

  语文园地

  了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古诗,体会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教法与学法

  21本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抓住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感情。

  授

  课

  1古诗三首

  2祖父的园子

  3*月是故乡明

  4*梅花魂

  方法探究

  1.自读自悟,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借助注释,交流、感悟。

  抓住字词句体会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通过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然后结合题目,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理清文章结构,抓重点段落研读,体会人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典案

  古

  诗

  三

  首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歌,查找范成大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

  诗的世界里。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拿出笔,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强调“园”是“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钩、撇、点)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

  介绍作者范成大:字致能,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4.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孩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设计意图: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读准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问同学、问家长……)“昼”是翘舌音,“耘”是整体认读音节,“供”读第四声。

  2.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4.结合课文插图,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这首诗写了农村大人们在耕织,小孩子在学着种瓜。)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文中的乐趣,从而有效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多元的感受。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释题:“四时”怎么理解?“杂兴”是什么意思?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兴而写。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

  村里的情景。)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诗意,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者问老师。

  3.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句意: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感悟诗情。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想一想,在农村,人们除了要耘田,还要干什么?(播种、插秧、犁田、施肥、除虫、喂猪……)你体会到了什么?(2)课件相继出示:农民耘田图、夜晚搓麻图,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们是怎样劳动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说。

  (3)引读: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也傍……学……)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2)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3)引读: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想象一下,范成大会和农民说些什么?会和学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师扮老人,学生扮农民和童孙)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

  五、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感悟。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

  儿女:耘田

  绩麻

  (勤劳、忙碌、热爱劳动)童孙:学种瓜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村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自学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的几个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稚子弄冰》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3.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在儿童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题目意思。

  2.了解作者: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设计意图:借助对诗人背景的了解,理解古诗内容。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了解诗意。自学要求: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板书“趣”)(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板书)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对“玻璃”“玉磬”“银钲”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设计意图: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学习古诗《村晚》。

  (一)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二)读准古诗。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按节奏读出韵味。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理解古诗意思。

  1.教师点拨。

  陂(bēi):池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漪(yī):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2.诗意: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四)领悟诗情。

  1.诗的题目是“村晚”,乡村的傍晚有什么景物?(读前两句)2.学习前两句。

  (1)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2)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3)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生动形象。

  (4)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5)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用得巧妙的几个字,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图画。

  3.学习后两句。

  (1)“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

  (2)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优哉游哉、其乐融融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体会儿童的无忧无虑。

  四、拓展其他古诗。

  1.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梅子留酸软齿牙,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日长睡起无情思,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看儿童捉柳花。

  2.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并让学生改写成短文,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稚

  子

  弄

  冰

  “趣”:脱、穿、敲——儿童的天真淘气

  村

  晚

  饶有生趣的乡村晚景图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园子里的“我”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童年的生活总是让人终生难忘,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作者萧红一生魂牵梦萦的是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就随着萧红富有诗意的语言,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2.学生课前交流收集到的关于萧红的资料。

  3.教师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晃:huǎng①明亮:明~~。②光芒闪耀:~眼。③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huàng摇动,摆动:~荡

  ~动

  ~悠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4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5—16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7—19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玩耍,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快乐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对《祖父的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走进园中,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课件,自学提示:想想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并在书的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一)初进园子,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

  自由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板书:生机勃勃)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相机指导朗读。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非常可爱,“我”非常喜爱它们。作者描写得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二)再进园子,感受园子的自由快乐。

  1.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第16自然段)2.自由读第16自然段,看看这段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板书:自由)3.抓住“花”“鸟”“虫”,感受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1)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自由自在呢?

  指名回答,并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齐读句子。

  作者说“一切都活了”,都有哪些事物活了呢?(花、鸟、虫子)(2)师引读:作者是如何形容花活了的?→生接读:就像睡醒了似的。(课件出示句子)体会: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人、伙伴)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也不是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谁愿意来读出这份自由?(3)师引读:作者是如何形容鸟活了的?→生接读: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课件出示句子)体会:鸟儿飞得多高啊!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谁来读?(4)师引读:作者是如何形容虫子活了的?→生接读:就像在说话似的。(课件出示句子)想象: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自由、快乐的心情。

  指导朗读:这些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是“我”的小伙伴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4.抓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进一步感受园子的自由自在。

  (1)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课件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太阳也不知道。

  指名读句子。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自由自在的呢?(从多次出现的“愿意”和“随意”中感受到的。教师标出课件中的“愿意”和“随意”)师生合作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

  (2)小结: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真不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教师手指板书中的“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段。

  四、总结。

  园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在园子中,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祖父的慈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由自在)二、走进园子,感受祖父的慈爱。

  1.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就正如她自己所说:“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2.究竟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出示课件,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我”做的那些趣事,认真体会。

  3.交流:“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紧扣“瞎闹”,体会“我”的自由。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调皮。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我”是在帮倒忙。

  (3)“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①“我”和祖父浇菜有什么不同?(一个往菜上浇,一个往天空扬)②想象:“我”大喊着下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天真烂漫、欢快、激动……)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4.“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调皮得很。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祖父)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慈爱、疼爱孙女)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1)抓住第12自然段中的“慢慢”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住第8—10自然段中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5.在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的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个园子在“我”心里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座充满爱的乐园)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抓住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体会祖父的慈爱。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阅读链接,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你有什么新的体会?2.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疼她爱她的祖父。你明白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3.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

  设计意图: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设计】

  2祖父的园子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眷恋、怀念

  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同学们,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浩渺

  篝火

  旖旎

  徘徊

  澄澈

  嚼烂

  点缀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燕yàn:燕窝、燕子、海燕、燕雀、燕麦

  yān:燕山

  2.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2)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那些地方的月亮美吗?3.学生自学交流。

  4.学生汇报:共有7个自然段。

  课文写了故乡的月亮(第1—4自然段)、外国的月亮(第5自然段)、北京的月亮(第6自然段)。

  5.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现在我们首先来看故乡的月亮。

  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一)故乡的月亮。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什么情感?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二)外国的月亮。

  1.外国的月亮是怎样的?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2.学生读文,勾画,交流。

  3.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三)北京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怎样呢?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胜地。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四)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亮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板书)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第6自然段)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和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

  4.由于作者不能回去,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亮”上,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对比、借景抒情、形散神不散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四、总结。

  1.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被广为传诵,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总结: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辉煌的人生,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

  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风光绝妙

  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

  4*

  梅

  花

  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设计意图:由同学们熟知的梅花引入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课文的学习设置了悬念。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第4—11自然段):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第12—13自然段):离别前,外祖父把

  “墨梅图”送给“我”。

  第五件事(第14—15自然段):临别时,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2.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层。

  (首尾各为一层,中间为一层,全文分三层。)3.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4.主要内容: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体会外祖父的情感。(三次流泪)出示自学提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学生自学,勾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1.吟诗落泪——思乡之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适当解释说明诗句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

  异乡,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山

  中

  送

  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关闭柴门。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归?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朋友,希望朋友早日回来的思想感情。

  浣

  溪

  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薄薄春寒无声息地侵入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忧愁悲慨之情。

  2.心想归而身不行——无奈之泪。

  (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外孙女的哪句话直接刺痛了外祖父那根敏感的神经?——“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只因未到伤心处啊!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他想回国却不能回,多么心酸,多么无奈啊!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是无奈的泪水。

  3.送别时眼含的泪水——深情之泪。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14、15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2)想象这令人心酸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准备怎么读?自己先想一想,练一练。

  (3)出示课件:船快开了,母亲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4)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深深感动着。(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特别揪心,是哪个词?(衰老)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衰老了许多?(5)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吗?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泪水饱含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是饱含深情的泪水。

  (6)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无尽的泪水都汇聚在这颗心。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7)这是怎样的手绢?——这还是那块轻飘飘的、被风一吹便飘走的手绢吗?读出它的沉甸甸——船快开了……血色的梅花。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师重点抓住几句话点拨,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五、深入体会“梅花魂”。

  1.出示自学提示。

  (1)梅花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默读第13自然段)(2)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2.学生汇报。

  (1)赞美梅花的精神。(教师相机出示梅花图片,体会“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学生自读,要求:读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小结:外祖父之所以爱梅花,爱的是梅花的精神——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板书:品格、灵魂、骨气)。

  (3)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的品格。

  (4)介绍有气节的人物: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指名说)(苏武)受尽屈辱十九年,爱国之心不变。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日英雄赵一曼)毒刑拷打何所拒,民族气节显忠魂。

  (杨靖宇)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江姐)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3.小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气节的人,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他们的精神就是梅花魂!4.深入理解课题: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板书:民族魂(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5.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示这颗心,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魂,我想,最好是用一首歌的歌名“中国心”。这不仅仅是外祖父的一颗心,更是无数像外祖父一样的海外华人的一颗心。他们像外祖父一样,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时时眷恋着祖国。同学们,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心里永驻一颗中国心。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音乐声中下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拓展,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板书设计】

  4*

  梅

  花

  魂

  梅花:不怕风欺雪压,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不同阶段的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耐心听别人讲话,边听边做记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提前向大人了解童年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1.播放歌曲《童年》。

  2.《童年》这首歌好听吗?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是五彩的,那么,大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将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歌曲,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明确要求,指导交际。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生读要求,讲理解(口语交际让我们了解大人的童年,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作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三、小组交流。

  1.先说说你准备了解谁的童年,如:邻居、父母、祖父母等。

  2.列提纲。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在家里吃什么、穿什么,姐妹之间如何相处)、学校生活(学校里教室环境怎样、学过哪些课文,在学校里玩什么游戏等)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人们都做些什么事情)。

  3.整理交流后的结果,还可以谈谈自己在课前了解到的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

  四、课堂展示。

  1.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推举说的最好的同学上台谈自己了解到的大人的童年及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评价。

  3.听了你们所介绍的难忘的童年,老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在这里也想和大家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五、总结。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童年生活,人们的童年生活有笑、有泪、有喜、有忧,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童年的美好、纯真,让我们珍惜童年,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吧。最后,让我们再次和着那舒缓的音乐,一起唱起歌曲《童年》,来结束这一节课吧。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再次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课堂,让学生对童年的生活回味无穷。

  六、布置作业。

  回家以后,继续走进大人的童年,了解他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说说大人的童年和自己的感受。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那一刻,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2.文章具有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抓住那一刻,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抓住那一刻,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照片,感受成长。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组照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幻灯片播放学生婴幼儿、孩童、小学时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

  2.学生猜猜图片中的人物。

  3.师述:刚才欣赏照片的时候,很多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些同学忍不住惊叫起来。看到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大家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也是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板书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设计意图:

  用几组学生婴幼儿、孩童、小学时的照片导入新课,目的是创设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成长、感受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多彩的回忆,为下面讲述自己长大的故事做好铺垫。

  二、明确目标、审清题目。

  1.学生读第14页,说说这次习作的目标。

  2.学生汇报这次的习作目标。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自己当时的感受。

  3.解题:“那一刻”告诉我们在文章中要突出让自己成长的细节,尤其是对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刻的刻画。

  “长大”则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心的触动,甚至是震撼。

  设计意图:学生审清文章的题目,明确习作目标。

  三、引导选材。

  1.习作指导。

  (1)应该写最近发生的事,以表现“长大了”的主题,并重点表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选取“我”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件事做对比,以突出“我长大了”这一主题。

  (2)可以先写自己对“长大”的理解,并抒发自己渴望长大的心情,然后写一件事表明自己真正长大了。

  2.选材引导。

  (1)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写一次沉痛的教训,学会坚强、学会乐观。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

  由一件事触发了心灵,学会反思、体谅他人。

  (3)成长的路上,万事万物皆我师(人生感悟)。

  ①在阅读中成长。从书中懂得了道理。

  ②在生活小事中成长。由生活中的小事,感悟到成长。

  ③在自然中成长。由自然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感悟到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选材,引发学生反思自己成长中的事情。

  四、七嘴八舌话成长。

  1.师:翻开记忆的相册,长大的冲动,长大的快乐,现在想来,历历在目。同学们,你们是在哪一刻感觉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你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想的?2.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3.学生汇报交流令自己感觉到成长的故事。

  4.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关于成长话题的材料。

  五、例文引导。

  1.例文:那一刻,我长大了

  “长大”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有很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我却认为,成长有时只在一刹那间。

  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很晴朗,爸爸妈妈一齐去逛街了,妹妹被她同学约出去玩了。家里只剩我一个人,看着家里凌乱不堪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有些不能忍受,于是决定打扫一下。

  说干就干,先从哪里做起呢?不如先从客厅干起吧。我又擦又拖,忙了好半天,而后是大小卧室、卫生间、厨房。之后该整理物品了,我一边思考一边摆放物件,偶尔环视物品摆放成这样是否合理,相互搭配是否和谐。等到一切都井然有序了,却发现自己早已腰酸背痛,满头大汗。我不由自主地想:妈妈每隔几天就要这样打扫一次,她难道不累吗?其实,真正让我发现自己长大的,并不只是这一件事,还有小学的那一天。

  接近小学毕业的一天下午,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明天每人带一个鸡蛋,保护它三天。我们都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第二天,我一来到教室,就看见好多同学的鸡蛋碎了,蛋黄、蛋清流了一地。我不禁吸了一口凉气,摸了摸我的鸡蛋,还好,没碎。这天的气氛与往常完全不一样,平时,班里的“女强人”一下课就去教训把她惹急的男生,而这天,她变成了一个“淑女”。

  就这样,到了第三天,班上同学的鸡蛋都碎了,我们同时也明白了老师的用

  意:父母每一天不都这样“心惊肉跳”地看着我们长大吗?我们就像这一个个鸡蛋,每一天都在父母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成长,父母关心我们胜过关心他们自己。

  父母保护我们就像我们保护鸡蛋,务必很留意,很谨慎,很小心翼翼……我的眼前顿时浮现了一幅幅父母保护自己子女的画面。

  在那一刻,我明白我已经长大。

  2.说说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里,作者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哪里表现出了“那一刻,我长大了”。

  六、课堂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课时目标】作文讲评,学生修改。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介绍这次作文的整体情况。

  二、优秀作文展示。

  1.说说这次作文的习作目标是什么。

  2.读优秀的作文。说说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字词句、文章的结构等多方面来评价)三、教师阅读一篇较差的作文。

  1.说说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

  2.师生探讨该如何修改。

  四、同桌互相修改、小组修改。

  五、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1.解题:要突出“那一刻”让自己成长的细节。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记录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

  2.模仿着写情景。

  3.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了解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

  2.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模仿着写一写情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读交流平台,说说表达感情有哪些方法。

  2.学生汇报: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板书)3.《月是故乡明》是如何表达感情的?4.以《梅花魂》为例,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5.学生汇报并说说这些课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外祖父几次的哭是直接表达感情;珍爱“墨梅图”是从字里行间来表达感情。

  6.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把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

  设计意图:通过找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深入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先读读要求: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1.“亮得……热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小组交流,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3.学生汇报。

  4.忙得:他夜以继日地忙着。忙得恨不得一人分成几个人来用。

  冷得:这天气真冷,冷得我的小脸都发紫了,路上也没有了行人。

  吵得:教室里真吵,吵得我的脑袋都快炸掉了。

  静得: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静得只听见滴答滴答的钟表声。

  快得:他跑得真快,快得一眨眼就不见了。

  辣得:我被这辣椒辣得直冒汗,辣得直流眼泪。

  设计意图:由例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1.先读读第16页的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三组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

  2.教师点拨:第①句通过对比感受到了作者更加思念故乡的月亮,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②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现出母亲浓浓的思乡情。

  第③句虽然写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作者还是喜欢姑爹的小船,可见姑爹的小船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3.说说对比的好处。

  通过对比,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情感。

  4.学生小组交流,照样子写一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尖些。

  设计意图:体会运用对比来表达作者感情的方法。

  三、日积月累。

  1.出示一幅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预设:①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②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他早日归来。)2.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想起了哪首诗?(引出《游子吟》)3.简介作者:孟郊,唐朝著名诗人,他很早便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的时候写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4.解诗题:游子:出门远行的人;吟:吟诵、吟咏。

  5.学生读准、读通古诗,教师帮助正音。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比喻儿女的心意。

  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6.学生交流古诗的意思。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不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7.诗中哪两句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8.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父母的爱,伟大无私。通过儿子临行前母亲的一些举动来表达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号召我们要懂得父母的那份爱之心,努力奋斗,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9.你是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的?10.名言积累: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设计意图:积累古诗,并引导学生感受伟大的母爱。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

  直接抒发;从字里行间体会;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有感情地朗读。

  (二)词句段运用。

  ()得()

  通过对比来表达感情

  (三)游子吟:感受伟大的母爱。

  第二单元单元

  草船借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指导学生“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引导学生先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然后侧重抓住人物各自的语言描写,进行精细的剖析,来感受鲜明的人物思想与形象。整个设计突出引导学生感悟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以便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

  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不同形象,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中要求学生体会的重点句子、自学要求等制成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人物特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

  草船借箭

  (学生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学生交流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教师小结导入: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谋略中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中的智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谋略与智慧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把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篇四: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研究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研究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XXX,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研究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想思绪】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研究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XXX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研究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

  1.请同砚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克不及用本人的话来描述一下眼前的这片光景。(如果能用上本人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XXX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读诗第一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候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另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XXX叫做——范石湖。

  2、有感情地朗诵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XXX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人人读读这首诗?(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谁还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昼、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耕织)

  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XXX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句的意思吗。(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

  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干使秧苗有一个好的开展环境,通过适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良多活。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啊!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纵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肯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

  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读读这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勤劳,辛劳,忙)

  勤劳的村庄儿女,XXX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

  大人们云云勤劳,纵然是——(引读)

  XXX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XXX下学种瓜)

  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样,分忧)故乡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XXX未解供耕织。

  6.请人人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

  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以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高兴,期盼)(读)

  感情朗读整首诗: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能背背这首诗吗?同桌相互背背看。(指背,另有谁要背,会背的同砚站起来背)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故乡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故乡群众,令XXX陶醉其中,乐而忘忧。课后,同砚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故乡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XXX《稚子弄冰》教学设想

  教学方针:

  【常识与能力方针】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说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砚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端庄历着人生的美好季候,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很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形。

  本日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2、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XXX(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XXX: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XXX,并非现在的玻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XXX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XXX穿XXX,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敲成XXX穿XXX,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XXX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诗歌小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XXX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曾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XXX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致了解诗的意义,并选一首本人喜爱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功课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XXX穿XXX,忽作玻璃碎地声。

  XXX《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研究诗歌理解内容。

  2.本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诵表现本人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精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诵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情景。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每人一份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XXX(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研究。

  2.好,诗曾经写完了,现在谁能乐意来为人人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诵情形。

  3.激发疑问。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师:好,另有问题吗?(肯定曾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

  始应用我们的智慧来办理这些问题了。

  3、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应用本人的语言报告本人本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朗诵,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XXX,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请求:应当把这首诗的韵脚“陂、XXX、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诵。

  6.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写乡村光景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途了,让我们一同来瞧一下吧。

  请同砚们分成小小组举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

  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想

  【教学方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爱的段落,有兴趣的同砚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末了两段

  教学准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教师准备:歌曲《送别》;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及各种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作者XXX的资料。

  【教学过程】

  XXX.童年.骆驼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甚么动物?大家听过这首歌吗?。

  2、多媒体播放《梦驼铃》。

  3、这个画面,也正是作者XXX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画面。关于作者,你了解些什把你搜集的资料跟大家说说吗?

  师课件出示:(人物和文字)这就是本文的作者XXX,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XXX,XXX。5岁时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后来,回到台湾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

  1、研究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砚们预课文的情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认读情形。(出示生字,并组词)请这一排同砚开火车读,如果他读错了,人人给他改正;读对了,人人跟读一遍,好吗?(强调卸、嚼、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师:这里另有1个多音字,你会读吗?慢慢地嚼;咀嚼。师:在这两个中央,读音是纷歧样的。普通单独用的时候,都读“jiao”,但是在“咀嚼”这个词里,要读“jue”。

  2、生字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的情况.别人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听,发现他读错了及时纠正。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往事?

  生:时间顺序。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时间顺序的?生答略。

  师:更切实地说,是以季候的推移为顺序记叙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呢?

  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向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师:那课文的15、1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能把作者的这四件童年往事和15、16段的意义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接(主要内容)

  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与作者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我们先来看“学骆驼咀嚼”这件事。

  师:(课件出示)请同砚们反复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本人感受最深的文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本人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本人的理解试着操演有感情地朗诵。好,开始吧

  学生圈画,教师巡查。

  生1:“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XXX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XXX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因为她看得太着迷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觉得非常好玩,本人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着迷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本人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怎么样是看得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的神情吗?(生答:如眼都直了;忘了周围的一切;傻傻的样子……)

  师:你能来做个看呆了的表情吗?(生表演)

  这个“呆”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生:这个“呆”字让我感受到XXX擅长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对它们充满了猎奇,有着一颗猎奇的心。

  生:我感受到了XXX的幼稚纯朴!

  生:我感受到了XXX的可爱!

  生:我感受到了XXX的天真!

  生:我感受到了XXX看得非常出神!

  师:是啊,她忘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骆驼!

  生:我感受到XXX对骆驼咀嚼的好奇!

  师:她观察得多仔细呀,这是在她在用心感受生活。

  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来读出XXX的投入(指导读:个人读,齐读)

  师:XXX这傻傻的样子多么可爱呀,你能告诉大家,她在看什么看呆了?(生:看骆驼咀嚼)

  师:骆驼是怎样咀嚼的?用横线在课本中划出来。

  (学生交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XXX沾在胡须上。)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指导读。

  师:XXX除了看骆驼怎样咀嚼草料看呆了,还看什么看呆了?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指导读。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骆驼这有趣的长相和吃相,和XXX看呆了的傻傻的模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师:XXX看得多着迷呀,也许这是XXX第一次看到骆驼,难怪她会看呆了。你能通过朗诵,读出XXX的这份天真,这份猎奇吗?本人试着读一读吧。(齐读)

  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作者的第一件童年往事,你能说说我们用什么XXX的吗?生说师出示:读——画——写——读,下面请你从其余的三件事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件事,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行研究。好,开始吧、学生自学。交流。

  师: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生答(师出示第二件事。)

  师: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师:关于打头的那一匹骆驼,长脖子底下为什么总是系着一个铃铛,爸爸的观点是什么?

  生:爸爸的观点是骆驼很怕狼。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师:XXX怎么看?

  生: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XXX说XXX是为了增加行路的兴趣!一个问题,两种说法。你更附和谁的?说说理由?

  生:我附和爸爸说的,因为爸爸说的有科学根据。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师:噢。你也在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赞同XXX说的,因为人们要走那么远那么长的路,要是戴上了驼铃,就像乐曲一样能增加他们行路的情趣。

  师:你也是个孩子,老师理解你!

  生:我赞成XXX的想法,因为XXX的想法更符合我们的想法。

  师: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关于XXX,你们有没有本人的遐想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沙漠里常有风暴存在。当风来时,风就会吹响骆驼的铃铛。当铃铛响时,就会提醒它们的主人,然后好避风。

  师:能告知主人我在哪里,是吗?说的挺有道理的。

  生:夜晚有猎人打猎,铃铛摇一摇,主人就会来救。

  师:是啊,铃铛可以保护骆驼。爸爸、XXX,另有你们说的都挺有原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得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爸爸呢,是个成人,看法更现实一些,充满了理

  性。而XXX和你们就像诗人一样,想象充满诗意,充满兴趣。咱们怎么读好父女两人的对话呢?爸爸说的怎么读?

  生:严肃一点。生:和蔼。

  生:读出对XXX的爱。师:XXX的话该怎么读?

  生:天真一些。生:活泼可爱。生:诚恳。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同桌合作,一个当爸爸,一个当英子,开始读吧!

  (指名同桌读合作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全班分角色读,男同砚读爸爸,女同砚读XXX,老师读旁白,体会爸爸的理性,XXX的天真可爱。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想给骆驼剪毛。(师出示课件第三件事,指学生读)

  师: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里有趣?

  生:XXX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铰剪帮骆驼剪整洁,这件事体现了XXX童年时非常老练、天真,她小时候非常有趣。

  出示这句话。师: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这件事看出她的心灵是十分天真纯洁的,她对一切都十分好奇。

  生:喜欢骆驼,关心骆驼。指导读这句话。齐读第三件事。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问去处。(师出示课件第四件事,指学生读)

  夏天来了,再也见不到骆驼的影子了,它到哪了呢?老师来当妈妈,谁当英子来问一问?(指名师生对读;老师和部分学生对读)

  师:XXX总是问,她都问了什么?

  生:夏天来了,骆驼去哪里了?

  生: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系上一个铃铛?

  生:骆驼的皮毛为什么到春天就会掉下来?

  师:为什么童年时的XXX“总是问、总是问”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是呀,这就是孩子,猎奇的孩子。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问题。

  五、学课文末了2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在北京,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义呀!但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2段。

  师:

  1、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出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怀念

  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2、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了”,后面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两句话不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是啊,童年的时光一去不还了,但童年的往事却常常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中。

  六、看板书总结课文

  希望大家课下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被作者描写的那些景物和人物所吸引。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15、16自然段。

  板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XXX怀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剪驼毛

  问去向

  教学反思:

  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想

  研究方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爱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第一课时

  教学方针

  1.研究生字词,多种形式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体味作者轻松的叙事笔和谐清爽灵气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味作者轻松的叙事笔调和清新活泼、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蜂飞蝶舞,黄瓜倭瓜自由生长;有一个女孩,淘气顽皮,古怪精灵,她和祖父在这园子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段温馨的回忆深深地刻进了女孩的生命,终生难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

  2.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3.指导读题

  (1)如果这个园子是我和祖父共有的,怎么读?

  (2)如果这个园子只属于祖父,又该怎么读?

  2、检查预、团体感知

  1.默写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蜂子、XXX、蜻蜓、蚂蚱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2.出示三组词语,相互批改。

  3.再当真读读这三组词语,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类?

  (按照昆虫、农作物、农活划分的)

  4.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小结:看来,以后我们在预新课的时候,遇到生字词要画一画,会读会写了以后,如果有必要,再给它分分类,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6.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形:

  土窝:下种留下的土坑。

  XXX:本课指用泥土将下过种子的土窝抹平。

  倭瓜:南瓜的别称,北方人把长的圆圆的小南瓜叫做倭瓜。

  谎花:指不结果实的花。

  瞎闹: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7.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检查朗读情况,小组读,个别读。

  三、走进园子,感受特点。

  1.过渡:浏览全文,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这些昆虫和庄稼?(2、13小节)2.自由地读读这两个末节,一边读一边考虑: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学生交流: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美丽的自由自在……

  相机板书中心词: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3.研究第2自然段,朗读,边读边在书上勾画,想想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是从哪些文句中读出来的。

  交流: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园子。

  (1)出示第一句: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XXX、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抓住“样样都有”。还会有什么?(蜗牛、蚯蚓、小甲虫)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总之,不论是天上飞的,草里藏的,着名的,不着名的,样样都有。这是“品种”上的样样都有。

  指名读第一句。

  (2)除品种上的“样样都有”,另有什么也是“样样都有”的?

  昆虫的颜色

  出示:XXX有XXX、XXX。这些XXX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XXX,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白,这黄,这红,这金,这绿,多么绚丽多彩的颜色呀,想想怎样通过你的声音把这几种不同的颜色读出来呢?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这么多可爱的昆虫,色彩缤纷的昆虫,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你会怎样来介绍这个园子呢?带着怎样的语气?

  配乐感情读第二小节。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方针: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XXX的自由和康乐,祖父的宽大和慈爱,感受XXX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究读对话的方法,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抓住文中的趣事,通过词句品读、想象画面、再现情境,用心体会祖孙之间的亲情,以及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的无情乐趣。

  2.读悟中领会“借物抒情、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进程:

  一、复导入:

  同砚们,本日这堂课让我们继续研究第19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还记得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吗?

  2.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生: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美丽迷人的、有各种动物的、样样都有的……)

  师:是啊!这园子里多姿多彩,样样都有,都是奄奄一息的!

  (板书: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二、品读感悟

  过渡:这个园子不但生机勃勃,而且充满自由。(板书:自由自在)哪一段告诉我们的呢?(第13自然段)(一)感受园子里的自由(研究第1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中哪一句概括了“自由自在”?对,这就是中心句。出示,有感情地读一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鸟、虫子)花活了,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句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说花开了,就说——睡醒了。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人、伙伴)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也不

  是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谁乐意来读出这份自由?

  7.鸟活了怎么样?生读句子,出示: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飞得多高啊!它如果不想返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谁来读?

  .虫子活了怎么样?生读句子,出示: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的心情。

  你看,这些动物、动物都活了,就像是小XXX的小伙伴一样,它们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变革成诗的形式读:XXX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读起来就像读诗一样。让我们读出诗样的美!

  园子里另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找来读读。

  倭瓜乐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乐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乐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乐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玉米乐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乐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些话虽然没有出现“自由”这个词,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呢!而且这段话很特别,“愿意……就……”多次出现,反反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又好读又好背呢!想挑战一下吗?(生自由读,背。)

  特别的写法每每包含了特别的情感,XXX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我们可以读得快一点。倭瓜乐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乐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乐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乐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乐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XXX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是啊,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由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羡慕不?让我们也来自由一番吧。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指名说)这的确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

  同砚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园中的一切在XXX的眼里都是自由的呢?其实,在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XXX)

  对呀!因为XXX是自由的,所以看到的景物都是自由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课文中就这样连用六个“愿意、就”,让我们感觉这个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让我们感受到到最自由自在的XXX——(引读)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指读板书:自由自在)

  (二)感受XXX的自由与快乐(研究3-12自然段)

  1.那末无拘无束的“我”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朗读课文3-12自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场景。

  出示协作研究请求:汇报交流,相机补充。

  【预设一】第3自然段

  ①关注内容:领略事情本身的有趣。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如尾巴一般跟随祖父,成了祖父的影子。

  ②关注形式:感知语言、句式的独特。

  再来看看这段话,写得也比力有趣。试着读读看。

  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

  ③“我”和祖父如影随形。“我”就像祖父的()。

  祖父下种,我就——

  我真是在下种吗?说话得有根据。你是根据什么来说她在瞎闹呢?看看后面的内容,我们继续结合自己的批注交流。

  ④谁关注到了她的动作?

  园子里的我不是在溜土窝,而是在。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瞎闹背后可是那份自由、那份快乐。你还关注了哪些词语?

  (若没有人说到“踢飞”:一起关注这个词——踢飞)

  踢飞的是,踢出的是。请你来读好这几句话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句式,读来有趣。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预设二】第4-10自然段

  ①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能吃的割掉了,不克不及吃的倒留着,这下可要饿肚子了。

  ②关注“爬““乱勾”。

  ③关注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想象着人物的表情,我们就能把对话读得有声有色。

  【预设三】第11自然段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这是XXX版的XXX下山、小猫钓鱼啊。

  关注文中连续用的4个“又”。

  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但这里谁又会去在意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三心二意呢,唯一让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自由)把这份自由、惬意,随心所欲读出来。

  【预设三】第12自然段

  (1)想象画面(2)指导朗读

  关注动词“抢”“拼”“扬”“喊”。乱闹中扬出的是水滴,也是兴趣啊!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又闻声了什么?“下雨了!下雨了!”

  谁也来喊一喊?这一喊,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来XXX地喊一喊。小女生一同来喊一喊。

  一抢一拼,一扬一喊,把这份快乐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

  (3)综上小结:当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时,我却在瞎闹,乱勾,乱闹,随心所欲地做本人喜爱的工作。你看,她是

  (点击中心句: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你们认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是啊,自由自在的XXX在园子里是快乐的。板书:充满快乐

  (三)感受祖父的爱

  这一幅幅小XXX跟在祖父后面玩闹的画面,都让她感到快乐和自由,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她的?(祖父)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研究请求:

  交流:拔下锄头杆——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慈爱的、疼爱孙女的)

  我闯祸了,不骂,反而笑——这是祖父对我的(宽容)

  教我认谷子——祖父很有耐心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的祖父。祖父很爱笑,文中几次写了祖父的笑?

  是呀,(引读)当我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把菜种踢飞时,祖父笑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当我从祖父手抢手水水瓢,把XXX到空中时,祖父笑了;

  当我把韭菜割了,却留着狗尾巴草时,祖父笑了;

  当我不听祖父的话,却去摘黄花瓜、追蜻蜓时,祖父笑了。

  在祖父的笑声中饱含了对孙女的——爱啊!(板书:爱)

  小结:许多年以后,XXX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祖父的笑令XXX难忘,其实是祖父的爱让作者怀念啊。(完成心形板书)

  让我们再次走进13末节去感受这份让XXX念念不忘的爱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是自由的,看到的景物就是自由的;心如果XXX的,看到的一切景物就是XXX的,这就是借景抒情。XXX选择了典型的事例,用共同的语言表达了本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4.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XXX神机妙算的共鸣。

  教学重点:体会XXX的神机妙算,熟悉到XXX“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赤壁(下)》中草船借箭的视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课件

  教学进程:

  一、复导入。

  同砚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曾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成效。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出示操演)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台甫著之一的(),作者是()。

  2.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

  3.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二、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一)、XXX三天就出色完成了这么困难的任务,怪不得XXX自叹不如,请找出他佩服XXX的句子。

  出示:XXX长叹一声,说:“XXX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讨论:“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抽生回答)

  (二)、XXX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砚们朗读课文的4到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XXX终究“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1)学生自读勾画,在书中批注。

  (2)组内交流。

  (三)、汇报反馈

  1.知天文:大雾漫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出示:这时候候大雾漫天,XXX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大雾漫天可能是巧合呢?从哪知道不是?

  (大屏幕出示两组句子)

  比较哪组句子更好?为什么?

  第一天,不见XXX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XXX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XXX秘密地把XXX请到船里。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XXX秘密地把XXX请到船里。

  2.知天文:顺风逆水

  出示:

  XXX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XXX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思考:XXX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XXX知道上了当,但是这边的船顺风逆水,曾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3.识人心

  ▲算XXX1.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贴心哪!”天气难料,这民气就更难测了。那XXX是不是真的不敢出来呢?

  出示:XXX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指导朗诵:观察图片,从XXX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猜XXX有多少人马,体会他的生性多疑。

  3.XXX就是算到XXX的性情,知道他肯定不敢出来。这不,XXX又笑了?抓“一定”,品读:XXX笑着说:“雾这样

  大,XXX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归去。”

  认真读句子,比较他们的意思相同吗?

  1.雾这样大,XXX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雾这样大,XXXXXX敢派兵出来。

  ▲XXX

  XXX借箭需要谁的帮助?(XXX)读读描写XXX的4.5.6小节,你觉得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1.XXX说别告诉都督,XXX“果然不提”、“私自拨船”、“照XXX说的”。

  2.抓“私自”体会XXX厚道、顾全大局、信守答应。

  3.XXX算到XXX一定会帮助他,怪不得XXX笑得如此轻松。

  品读:XXX笑着说:“雾这样大,XXX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XXXXXX妒忌XXX,想通过造箭来陷害XXX。

  1.读句子,体会XXX的为人

  出示:

  (1)我们就要跟XXX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卖力赶造十万支。这是私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3)十天造得好吗?(4)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考虑

  出示:XXX很高兴,叫XXX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XXX很高兴,为什么?

  2.XXX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三、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思维大逆转(屏幕出示,口头回答)

  1.假如第二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

  2.假如XXX不肯“帮忙”,()

  3.假如XXX听到呐喊声和鼓声就下令曹军“出动”,XXX不但(),还会()

  4.假设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逆水”,()

  XXX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XXX也长叹一声,说:“XXX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XXX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XXX(心有不甘,自叹不如),XXX(一拍大腿,后悔莫及),XXX(十分敬佩,心悦诚服)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XXX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XXX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XXX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XXX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XXX真是神机妙算啊!”

  四、课外拓展

  1.你们还知道关于XXX的其他故事吗?(抽生汇报)

  2.出示XXX在《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名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反思:

  《景阳冈》

  教学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诵课文,讲讲XXX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XXX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XXX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XXX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进程

  一、比力课题,导入新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人都知道《水浒传》中描写了一名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英雄,那就是XXX。本日我们就来研究XXX打虎的故事。板书:XXX打虎。

  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课文的题目是《景阳冈》,比较一下,这两个课题有何不同?(交流明白以地点和主要事件作为题目均可。)

  既然XXX打虎是主要事件,那么文章围绕XXX还写了那些内容?

  2、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课文很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围绕XXX还写了什么内容?

  读后交流,理清结构:

  XXX喝酒——大步上冈——XXX打虎——挨下冈去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三、切入重点,研究XXX打虎

  同学们,在以上四部分内容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XXX打虎。

  我们就来看看XXX打虎的过程。自由读这部分内容,你对打虎内容有和感受?

  交流读后感受。这样的感受是粗浅的,让我们深入来研究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让我们现来读读第九节。老虎是怎样进攻的呢?这里写了两块内容,你们想读XXX还是想读老虎的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读:通过师生合作读,指导读:读通内容,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能读出老虎凶猛进攻的气势。

  二读:读出XXX机智、灵活、勇敢。

  老虎进攻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而XXX只用了一招——“闪”。同砚们如果把这个“闪”改成“躲”,你再读读感觉有何不同?

  交流闪出了灵活,闪出了勇敢,闪出了智慧。

  引导交流闪出智慧。(闪在青石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老师读老虎内容,学生读XXX部分。读出XXX的灵动、英勇、智慧。

  三读:读出课文的写法。

  同学们,大家读得很好,读着读着,我们发现XXX和老虎的动作描写如何结合的呢,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交流:一、XXX和老虎交叉来写。“老虎攻,XXX闪;老虎又攻,XXX又闪;老虎再攻,XXX再闪。”始终云云。

  交流:二、写老虎进攻凶猛的目的?衬托XXX的机智勇敢灵活。

  交流后,再读体会写作的妙处。

  过渡:老虎发动凶猛的进攻都被XXX逐一化解,XXX开始发起了反击。

  同桌合作练读读第十节。抽生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读出味道。引导交流:“劈”劈出了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师生协作读。

  过渡:老虎这回可发怒了,前二三十人我吃得不花吹灰之力,可本日竟然三招没吃到,还想打我,它又一次发动进攻,XXX又如何表现的呢?研究第十一节:大组协作读,读出每次打法不同。指导朗诵后,师生协作读。赛读。

  整体朗读9-12节,交流你感受到的XXX形象,同时再次感受描写方法。随机板书:机智勇敢敏捷力大无穷

  四、小结

  我们通过朗诵感受到了XXX机智英勇灵动的体态,也感受到了交叉举行描写的方法。

  五、通过研究XXX打虎的过程,XXX那勇猛机智灵活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让我们再来研究,对人物形象更全面的了解。

  (一)研究XXX喝酒(捉住语言)

  自由读冈下喝酒,交流: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XXX?

  创设情形,举行对话:店家和XXX喝酒部分(捉住人物的主要语言)

  交叉想象店家的心理和XXX不同心理,再次朗诵对话。

  交流你感受的XXX形象:倔强暴躁艺高胆大豪爽

  (二)研究大步上冈(捉住心理)

  自读大步上冈的部分,划出XXX心理部分,你又从中感受到怎样的XXX?交流:自负多疑死要面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引导朗读XXX心理,读出多疑、自负、死要面子。

  六、团体回归

  综合人物形象,总体感受XXX人物形象。

  同砚们,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两个XXX:一个XXX只要长处,他勇猛,矫捷,机智。另个XXX缺点多多,他勇猛,矫捷,机智,但是他暴躁、倔强,他多疑、死要面子,还非常自负。同砚们,你们喜爱哪个XXX?感受到XXX优缺点的同一体,英雄因长处而可敬,因为出缺点而可爱。

  板书设计:

  XXXXXX喝酒——大步上冈——XXX打虎——挨下冈去

  倔强多疑勇猛

  暴躁自负矫捷

  XXX要面子机智

  胆大力大无穷

  豪爽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方针

  ㈠知识教学点

  1.研究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XXX”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台甫著之一的《西纪行》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群众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篇五: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

  册

  教

  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1.草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教学后记: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

  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丝绸之路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

  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

  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教学后记: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白杨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练习设计

  1读拼写词语:

  Qǐngxīyǔsǎnfumojièshàobiānjiāng﹙

  ﹚

  ﹙

  ﹚

  ﹙

  ﹚

  ﹙

  ﹚

  ﹙

  ﹚

  xiǎnlòu﹙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不管(),它总是

  (),那么(),不软弱,也不()。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教学后记:

  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

  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文题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

  品读文章

  称赞挑战精神

  置留作业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教学后记: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明显感觉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不平衡。我初读课文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查字典,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

  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

  以上是强调工具性而不能顾及人文性的做法。若要强调人文性,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些精神、品质、道理等。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的。

  为了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平衡人文性和工具性,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现学生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么是自己早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

  种种尝试都让我感受到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平衡状态。

  口语交际·习作一

  设计理念: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要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同学们自己去策划去开展。教师只要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能够令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去参与的气氛,就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策划。这种策划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通过学生自己的主持记录汇报发言,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设计策划能力。在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材引路,指导写出真实想法,完成合作学习,合作策划,合作表达的结果。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策划交友活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利用书信开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营造氛围激起活动热情。

  2能够在表达中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

  激起热情

  1.读一则来自远方的学校的报道。展示那个地区的风貌。

  2.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土色彩吗?

  (生尽情的说一说。)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从各地风土人情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策划方案

  展开活动

  1.各地的风格迥然,你们想结交更多的异地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实施“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千山万水,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联系起来呢?怎样才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

  三、确定方式,开展联系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学生的策划可以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那么我们利用书信把这个活动告诉他们好吗?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教师提供联系地址: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设计好策划的内容,决定付诸行动,为行动的实施作好准备】

  第二

  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相关的联系的。记得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分组讨论

  确定写信内容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情况:可以包括学习、生活、学校、班级等的情况。

  详细地进行介绍一下自己班级所策划的活动方案。

  提出自己对这次活动方案的实施建议。

  并希望活动开展成功及建立永久联系。

  …………

  2.回忆书信的格式及封皮的填写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分别回忆这四部分的写法。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回忆书信写法

  三、付预行动

  开始写信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自行修改

  完成初稿

  (1)自行修改

  (2)简单整理

  形成初稿

  五

  小组合作

  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2互相找出写作中的优点,发现不足。

  3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六

  再行整理

  写成书信

  进行邮递

  1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2工工整整的写在稿纸上。3邮递出去。

  【把策划的内容,以书信的形式传达给远方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回顾·拓展

  一

  设计理念:

  借助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展开交流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内外资料的引用和延伸,也是在本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1.学生读文中故事。

  2.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又是怎样解的围呢?【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

  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交流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2、在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

  3、趣味阅读的教学要突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也就是把握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品读故事中的诗和“词”,最后可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并让学生将原诗诵下来。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称刘、白。他们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一生所到之处很多,曾深入民间,学习民歌,并且创造了不少新词,在文人词发展上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附

  刘禹锡的诗一首: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

  学习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5.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

  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教学后记: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词。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歌曲《送别》,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推荐访问: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下册 教案 小学五年级

热门排行

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一、班会主题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二、班会背景01年11月8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简称:十...

基于HOLT芯片的1553B总线通信接口的设计

摘要:MIL-STD-1553B是一种具有高可靠传输特性的总线协议,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

基于MATLAB,GUI坐标转换软件设计与实现

【摘要】MATLAB软件是以矩阵为单位进行数据的运算与处理,MATLAB的程序设计过程中,对象的句柄

基于Verilog HDL的DDS设计与仿真

摘要:详细阐述利用QuartusⅡ实现DD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模块的方法和步骤。首先分析DDS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表里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农业局廉政党课暨主题教育活动党课教案

农业局廉政党课暨主题教育活动党课教案农业局廉政党课暨主题教育活动党课教案发表时间:011-7-710:13: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活动的廉政党课教案农...

民族纹样在金属材料器械中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民族纹样;金属材料;设计;应用我国民族纹样和图案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

大相对孔径非制冷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针对当前军工红外成像仪器小型化及宽温度适应性的需要,采用光学被动式无热化方法对8

党课教案,党史【精选推荐】

党课教案》简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首先非常的感谢各位党员老师能在百忙当中来听我的党课,同时也欢迎业余党校的《党课教案》正文开始>>各位老师,各...

霍尔效应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掌握霍尔效应的内容;2 通过霍尔效应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