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翔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精选推荐】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精选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

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四

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谆谆切切、语重心长的教导年轻人要学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近六十首古诗。

古诗在教材中比例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古诗的重视以及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课堂中古诗教学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基本上是按一个路子教学的: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其实未必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意,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就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这在当前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已经远远的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了,也已经到了该痛下决心的关键时刻,成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探索、研究、解决的一个严肃的重要课题。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这个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金秋时节晴方好,雾锁津小雨亦奇。10月15日,长阳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会在津洋口小学隆重举行。“吟咏千古华章,传承民族文明”,课前五分钟的学生古诗词诵读表演成为每节展示课的序曲。二年级小朋友稚嫩的童音传递着古诗特有的韵味;三四年级学生或吟或唱或拉,展示了古诗词特有的魅力;五年级学生你诵我和,让人思接千载。一首首诗歌彰显了古诗词的风韵,启迪着人的思想。诗词进校园在津洋口小学绽放着奇光异彩。

研讨会结束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也试着向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古诗教学的汇报课。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日,但是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流程,现回忆记载下来以供全国教育界同仁共同来探讨: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对联“黄金万两容易的,人间知己最难寻”

2、师:这幅对联出自于《红楼梦》中,请同学们读一读,理解对联的意思。

3、学生读对联并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师: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请同学们翻开书P100面,大家一起来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送谁?在哪送?到哪去?(板书:李白送孟浩然)简介李白、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教师举例说明)。

3、课件出示:地理位置图。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读响亮,教师随机正音,全班齐读。

教师点拨:吟诵古诗不但要响亮,通顺,还要有节奏,这样才能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

3、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用以前的学过的方法画出节奏。

4、课件出示诗配画的古诗指名朗读,读出节奏,教师随机画出节奏。

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5、小组朗读,全班齐读。

四、观图入境,品味感情

1、师边范读,边板画(诗人站在江边看着远去的船只。学生观察图画,体会是人的心情。【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结合板画以及诗配画,体会诗人感情。

A、说说那几句诗可以表现图的意境。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这句诗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③“孤”是什么意思?(孤单、孤独);“孤帆”(一只船)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篇六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七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九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教学新课

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总结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小编。


推荐访问:黄鹤楼 教案 之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热门排行

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一、班会主题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二、班会背景01年11月8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简称:十...

基于HOLT芯片的1553B总线通信接口的设计

摘要:MIL-STD-1553B是一种具有高可靠传输特性的总线协议,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

基于MATLAB,GUI坐标转换软件设计与实现

【摘要】MATLAB软件是以矩阵为单位进行数据的运算与处理,MATLAB的程序设计过程中,对象的句柄

基于Verilog HDL的DDS设计与仿真

摘要:详细阐述利用QuartusⅡ实现DD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模块的方法和步骤。首先分析DDS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表里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农业局廉政党课暨主题教育活动党课教案

农业局廉政党课暨主题教育活动党课教案农业局廉政党课暨主题教育活动党课教案发表时间:011-7-710:13: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活动的廉政党课教案农...

民族纹样在金属材料器械中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民族纹样;金属材料;设计;应用我国民族纹样和图案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

大相对孔径非制冷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针对当前军工红外成像仪器小型化及宽温度适应性的需要,采用光学被动式无热化方法对8

党课教案,党史【精选推荐】

党课教案》简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首先非常的感谢各位党员老师能在百忙当中来听我的党课,同时也欢迎业余党校的《党课教案》正文开始>>各位老师,各...

霍尔效应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掌握霍尔效应的内容;2 通过霍尔效应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