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翔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

| 浏览次数:

中元节传统习俗1  中元节吃什么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

中元节传统习俗1

  中元节吃什么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广*县 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 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 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 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 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 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

  中元节各地习俗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5、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6、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中元节禁忌趣谈

  1、不要在在床头挂风铃,因为买风铃需要花钱。

  2、不要在半夜对着镜,因为等一下你就会重新把它睡乱。

  3、入夜后不要在十字路口徘徊,因为会影响交通。

  4、不要在夜晚吹口哨,因为万一有人尿尿会被你干扰。

  5、不要蹲在、靠在墙角。因为如果情况发生你会踩到。

中元节传统习俗2

  江西中元节要吃包子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烟花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中元节要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因此莲藕煲鸭作为中元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

  莲藕煲鸭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净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 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 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

  河北中元节要吃蒸面羊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中元节要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浙江中元节要吃饺饼

  浙江省: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山东中元节要吃粗茶淡饭

  山东省: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江苏中元节要吃扁食

  江苏省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传统习俗3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4、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传统习俗4

  各地习俗: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中元节传统习俗5

  中元节传统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节日文化

  1、“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2、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中元节烧纸的步骤

  一、买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二、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三、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亲人来拿钱。

  四、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谁谁谁来给你送钱了,这样亲人才会知道是谁才能保佑你。

  五、在烧纸钱纸钱最好能用防风的打火机和棍子,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六、最后一定要烧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灾又能防止一些被风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捡走惹怒亲人。

中元节传统习俗6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传统习俗7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传统习俗8

  中元节传统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节日文化

  1、“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2、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中元节烧纸的步骤

  一、买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二、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三、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亲人来拿钱。

  四、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谁谁谁来给你送钱了,这样亲人才会知道是谁才能保佑你。

  五、在烧纸钱纸钱最好能用防风的打火机和棍子,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六、最后一定要烧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灾又能防止一些被风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捡走惹怒亲人。

中元节传统习俗9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传统习俗10

  中元节习俗活动

  1、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2、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4、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6、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7、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二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家的宗家信仰,还有着我国道家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家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家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阅读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1)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

中元节传统习俗1

  中元节吃什么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广*县 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 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 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 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 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 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

  中元节各地习俗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5、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6、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中元节禁忌趣谈

  1、不要在在床头挂风铃,因为买风铃需要花钱。

  2、不要在半夜对着镜,因为等一下你就会重新把它睡乱。

  3、入夜后不要在十字路口徘徊,因为会影响交通。

  4、不要在夜晚吹口哨,因为万一有人尿尿会被你干扰。

  5、不要蹲在、靠在墙角。因为如果情况发生你会踩到。

中元节传统习俗2

  传统习俗: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放河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

  宋代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明人田汝成编着的《西湖浏览志余》记载:“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四川《德阳县志·风俗》中记载:“(端午、中元节)夜则折纸做小舟式数十百,各置炬,其中顺流飘荡。”清人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云:“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罗列*,以数千计。”

  文中提及的“盂兰道场”,讲的是“目莲救母”的故事。相传目莲的母亲死后受到折磨,目莲为拯救母亲,削发出家向佛祖求救。佛祖传给他《盂兰盆经》,并告诉他如设道场诚心诵读此经,则可拯救母亲,免除倒悬之苦。由此可见,古时人们放河灯的主旨之一是祭奠祖先:千百盏河灯放入水中,可照亮九幽黑暗地狱,为鬼魂引路,以解脱其痛苦。可见放河灯是一件“善事”,故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

  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传统习俗3

  中元节传统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节日文化

  1、“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2、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中元节烧纸的步骤

  一、买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二、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三、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亲人来拿钱。

  四、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谁谁谁来给你送钱了,这样亲人才会知道是谁才能保佑你。

  五、在烧纸钱纸钱最好能用防风的打火机和棍子,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六、最后一定要烧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灾又能防止一些被风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捡走惹怒亲人。

中元节传统习俗4

  中元节吃什么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广*县 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 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 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 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 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 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

  中元节各地习俗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5、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6、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中元节禁忌趣谈

  1、不要在在床头挂风铃,因为买风铃需要花钱。

  2、不要在半夜对着镜,因为等一下你就会重新把它睡乱。

  3、入夜后不要在十字路口徘徊,因为会影响交通。

  4、不要在夜晚吹口哨,因为万一有人尿尿会被你干扰。

  5、不要蹲在、靠在墙角。因为如果情况发生你会踩到。

中元节传统习俗5

  中元节传统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节日文化

  1、“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2、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中元节烧纸的步骤

  一、买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二、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三、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亲人来拿钱。

  四、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谁谁谁来给你送钱了,这样亲人才会知道是谁才能保佑你。

  五、在烧纸钱纸钱最好能用防风的打火机和棍子,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六、最后一定要烧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灾又能防止一些被风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捡走惹怒亲人。

中元节传统习俗6

  江西中元节要吃包子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烟花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中元节要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因此莲藕煲鸭作为中元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

  莲藕煲鸭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净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 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 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

  河北中元节要吃蒸面羊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中元节要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浙江中元节要吃饺饼

  浙江省: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山东中元节要吃粗茶淡饭

  山东省: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江苏中元节要吃扁食

  江苏省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传统习俗7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传统习俗8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传统习俗9

  宗教佛教: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道教:"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地方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节传统习俗10

  中元节习俗活动

  1、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2、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4、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6、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7、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二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家的宗家信仰,还有着我国道家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家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家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2)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

中元节传统习俗1

  中元节吃什么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广*县 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 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 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 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 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 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

  中元节各地习俗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5、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6、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中元节禁忌趣谈

  1、不要在在床头挂风铃,因为买风铃需要花钱。

  2、不要在半夜对着镜,因为等一下你就会重新把它睡乱。

  3、入夜后不要在十字路口徘徊,因为会影响交通。

  4、不要在夜晚吹口哨,因为万一有人尿尿会被你干扰。

  5、不要蹲在、靠在墙角。因为如果情况发生你会踩到。

中元节传统习俗2

  传统习俗: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放河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

  宋代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明人田汝成编着的《西湖浏览志余》记载:“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四川《德阳县志·风俗》中记载:“(端午、中元节)夜则折纸做小舟式数十百,各置炬,其中顺流飘荡。”清人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云:“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罗列*,以数千计。”

  文中提及的“盂兰道场”,讲的是“目莲救母”的故事。相传目莲的母亲死后受到折磨,目莲为拯救母亲,削发出家向佛祖求救。佛祖传给他《盂兰盆经》,并告诉他如设道场诚心诵读此经,则可拯救母亲,免除倒悬之苦。由此可见,古时人们放河灯的主旨之一是祭奠祖先:千百盏河灯放入水中,可照亮九幽黑暗地狱,为鬼魂引路,以解脱其痛苦。可见放河灯是一件“善事”,故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

  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传统习俗3

  中元节传统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节日文化

  1、“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2、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中元节烧纸的步骤

  一、买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二、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三、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亲人来拿钱。

  四、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谁谁谁来给你送钱了,这样亲人才会知道是谁才能保佑你。

  五、在烧纸钱纸钱最好能用防风的打火机和棍子,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六、最后一定要烧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灾又能防止一些被风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捡走惹怒亲人。

中元节传统习俗4

  中元节传统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节日文化

  1、“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2、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中元节烧纸的步骤

  一、买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二、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三、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亲人来拿钱。

  四、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谁谁谁来给你送钱了,这样亲人才会知道是谁才能保佑你。

  五、在烧纸钱纸钱最好能用防风的打火机和棍子,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六、最后一定要烧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灾又能防止一些被风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捡走惹怒亲人。

中元节传统习俗5

  中元节传统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的节日文化

  1、“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2、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中元节烧纸的步骤

  一、买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二、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三、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亲人来拿钱。

  四、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谁谁谁来给你送钱了,这样亲人才会知道是谁才能保佑你。

  五、在烧纸钱纸钱最好能用防风的打火机和棍子,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六、最后一定要烧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灾又能防止一些被风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捡走惹怒亲人。

中元节传统习俗6

  中元节习俗活动

  1、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2、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4、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6、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7、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二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家的宗家信仰,还有着我国道家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家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家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节传统习俗7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传统习俗8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9]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2]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传统习俗9

  宗教佛教: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道教:"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地方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节传统习俗10

  中元节习俗活动

  1、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2、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4、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6、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7、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二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家的宗家信仰,还有着我国道家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家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家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3)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5篇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1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省: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霑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 “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普渡: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放水灯: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2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3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省: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霑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 “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普渡: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放水灯: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4

  中元节吃什么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广*县 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 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 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 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 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 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

  中元节各地习俗

  1、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5、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6、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中元节禁忌趣谈

  1、不要在在床头挂风铃,因为买风铃需要花钱。

  2、不要在半夜对着镜,因为等一下你就会重新把它睡乱。

  3、入夜后不要在十字路口徘徊,因为会影响交通。

  4、不要在夜晚吹口哨,因为万一有人尿尿会被你干扰。

  5、不要蹲在、靠在墙角。因为如果情况发生你会踩到。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5

  各地习俗: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4)

——中元节习俗10篇

中元节习俗1

  祭祖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放河灯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间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

  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面塑

  七月十五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为热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宗教节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中元节习俗2

  河北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茶淡饭。

  陕西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焚化。

  浙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

  广西地区,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在广西省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中元节习俗3

  1接亡客

  湖南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七或初十开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有“前三后七”一说,每日三餐饭茶,礼仪相敬。

  接客是一件很讲究的细致活,特别是家中的有老人,更是分外的隆重,准备工作也是极为细致与充分。

  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清洗干净。准备好祭品、纸钱香烛;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其中一只雄公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有一些对祖先许下的诺言或者祖先托梦交代的事情等等。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烧包

  每逢中元节前后,不少群众会在路口或水边“烧包”,绵延千年祭祖的传统习俗。

  “烧包”包括“金银纸包”、“衣冠箱”,这些“财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经写好收件故人,并且按一定的规则折好的成捆的冥钱,按亲疏关系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边焚烧,让他们领着后人的孝敬,开心快乐回家。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

  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5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6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7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

  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

  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习俗4

  有人觉得中元节这天,有点晦气,满大街的“人”,总会让人有点不安和心慌。而有的人觉得这天是纪念亲人,为亲人祈福的节日。有人为了辟邪而吃 ,有人为了祈福而吃。就让我们看看在中元节这天,我们应该吃些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2、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3、吃粗茶淡饭

  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4、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6、蒸面羊

  这一民俗的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

  7、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中元节习俗5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那么杭州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杭州中元节禁忌

  1、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闽台民间对鬼的敬称)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中元节习俗6

  中元节风俗习惯之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星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星加坡大同小异就是在庙或盂兰胜会前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有时还会放上啤酒等饮料,花生、毛豆等零食。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间八点至午夜十二点,台上表演五花八门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受到*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装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

  此外在槟城大山脚伯公埕有尊北马最大纸扎大士爷,大士爷高达26尺8吋,庆赞中元已成为北马区年度盛事,每年中元节期间,就有很多游客涌入大山脚,主要是膜拜北马最大尊的大士爷。这座体积庞大的大士爷是竖立在大山脚市区的埠众盂兰胜会大士爷殿内。这尊气势非凡的大士爷金身,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前来参观.

  中元节风俗习惯之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中元节习俗7

  因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迷,当他苏醒以后,自称曾“魂游地府”,历见阴间散魂饿鬼,拦路乞食,唐太宗答应返阳之后,当广为布施,因而诏令全国,于中元令节之时,设盛宴普施众鬼魂,所以“普度”也称“普施”。从此传衍不衰,久而成俗。

  而在民间也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发一下老南京是如何过中元节的。在南京,在明朝前后,有着非常盛大的中元节活动,放荷花灯、放焰口、搭台唱一两百场“白局”,可谓场面浩大,不过,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破除迷信活动,南京的鬼节习俗已经渐渐消亡。

  农历七月十五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节日?相传这一天,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在历史上,南京“鬼节”的活动是非常隆重的,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就会在秦淮河沿岸放荷枪实弹的花灯,据传起码要放一万盏灯,以为先人引路。他解释说,因为明朝开国,有很多将士身亡,因此放荷花灯的传统很盛行。

  另外,南京的大街小巷、街村,都要举行“放焰口”的活动,请和尚、道士做道场念经,放焰口对于鬼道来说,等于是无限制地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

  除此以外,在南京,中元节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那就是唱白局,每到上元节的时候,南京的街头民间艺人将会组织一两百场的白局活动,以中华门的西街口为第一台,然后沿着外秦淮河,一桥、一街口都会有一台白局,一般来讲,白局的最后一台设于当时的“骂驾桥”(在现今的白鹭洲公园附近),民间艺人搭台打擂,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

  而在吃的方面,中元节也颇有讲究,家家户户吃茄饼,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中元节习俗8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

  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

  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中元节习俗9

  是普度众生,更是孝道

  “*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体系,各有分工。与祖先信仰相关的节日每年就有三个。”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告诉记者,相比于清明节对家族祖先的追怀,寒衣节为亡人送衣物,中元节的特点是一种超越家族的普度众生,祭奠的是所有先人,这和古代的佛道信仰有关。

  中元节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的起源多半与农业时令相关,中元节适逢秋收,亦不例外,本有祈求丰年之意。后来随着佛道信仰的兴起,中元节也和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之母青提是一个富有却刻薄之人,死后堕入阿鼻地狱。佛陀告诉目连,要救母亲于‘倒悬’,就不能只救一人,而要让所有‘倒悬’者脱离苦难,让饿鬼也有饭吃。”知名人文学者李汉秋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属于梵语音译,意思是“倒悬”,这是目连故事的起点,更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不过,目连故事也深受儒家传统孝道影响,且不同于“二十四孝”单纯的敬老爱亲,它融合了从“小家之爱”到“众生之爱”的丰富内涵。“应该说,孝一直都是中元节的核心,由孝亲到爱人,体现了*传统的伦理秩序。甚至到现在,受*文化影响的越南还把母亲节定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李汉秋说。

  有文化认同,还有“香火”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盛行,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相比之下,中元节的位置却有些尴尬。“年轻人对中元节越来越陌生,这跟中元节本身比较深厚的传统信仰、文化内涵特色有关。相比之下,年轻人关注的也许是消费性、娱乐性更强的节日。”萧放表示,和国内的日渐边缘化相比,海外华人对中元节反而更为重视。

  以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萧放说,每逢中元节,当地华人成立的“中元联合会”会组织祭祀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生存状态的合理化。同时,联合会还会给华文教育筹款,延续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香火”。

  “在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元节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贴上‘封建’标签,一概抹杀。对于中元节,一面要尽量避开怪力乱神的部分,一面也要看到支撑它的孝道与博爱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凝聚力。”*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侯仰军说。

  要活泼热闹,也要感恩

  “西方的万圣节原本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宗教内涵,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有趣而形式丰富的节日,尤其是儿童特别喜欢。”萧放说,中元节其实也有不少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仪式,譬如放河灯,就是一种能够在传承上积极创新、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形式。

  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华人群体所举行的“庆赞中元”的节庆方式,也是很好的参照。演剧、唱歌、选秀等多姿多彩的娱乐元素在舞台上进行,更多人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交游,体现出中元节特有的“人鬼同欢”的氛围。

  “所谓人鬼同欢,其实是人和自己精神的沟通。在对传统的归复中,我们实现了精神的寄托和调整,也获得了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谈及中元节深层的文化心理,萧放说。而在侯仰军看来,摒除了故弄玄虚的元素,中元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孝的弘扬培养感恩之心,增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与其在电脑屏幕上点个蜡烛,追思逝者,不如亲临节日现场,好好过个中元节。”在侯仰军看来,回归传统、重新出发,也许才是移风易俗最好的方式。

中元节习俗10

  一、中元节习俗:中元节为什么要烧包袱

  烧包袱是一种敬祖的习俗,是活着的人趁鬼门大开的日子给先亡宗亲送冥资,以备阴间过活。送的方式,就像阳间给亲朋好友寄信一样,先将冥资(即钱纸)折叠好,再用白纸包上(白纸包起着信封作用)。接着便是写“信封”(各地写法亦有不同)。

  不同的辈分,称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远”。尊称都是男右女左。自称亦自然随着改变,相对应的分别是:子、孙、曾孙、高孙。袱皮背面的交合处应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随意拆看。除此之外,还得卷上一卷钱纸,用白纸包好,写上“挑夫专用”。“挑夫”即阴间的“邮递员”,如果没有挑夫,冥钱是无法送到的。

  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写起来就简单多了。焚化地点各地不一,有的在家宅附近,有的在寺庙,还有的在坟前。日期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十三两日。如果家中有新亡不满一年的,则在七月十四日。时间一般选在下午四点以后。

  二、中元节习俗:中元节要上什么颜色的香

  中元节不但要上香,上香还很有讲究。香的颜色现在社会上一般都只有红、黄、青三种,这三种香并非凡是烧香都可用,其中是有着明显区分的。红色代表喜庆,一般用于喜事场中,过时过节,搞庆祝方面最为合理。黄色代表敬意,一般用于祝寿、请神、拜佛、解灾,最为合理。青色代表阴暗的含意,一般用来收鬼、送花盘、开灵、做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虑要上什么颜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荫,才不会上错香。不论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极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为好(三支),一柱为开泰香,主家庭圆满,父慈子孝,福禄齐来,健康长寿。三柱(九支)为进取香,主六亲和睦,地邻安稳,名利双收,健康长寿。九柱(又称为九品,把香横顺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体)为转还香,可以四通八达,转迁升位,万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况不可烧,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旧迎新。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三、中元节禁忌

  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5)

——鬼节中元节的习俗3篇

鬼节中元节的习俗1

  鬼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有人们熟悉的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

  招魂祭祖: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

  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放河灯:

  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可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

  其他习俗:跳钟馗、发*安米等。

鬼节中元节的习俗2

  中元节的来历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是中元节习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习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节日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别称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这个传统节日很多年轻人都不慎了解,但如果说起鬼节,那是如雷贯耳般的熟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这般描写。

  在*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门大开,万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探视亲友子孙、或寻求供奉,直到七月底关闭鬼门时才返回。作为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七月举行结婚、搬家或开幕等喜庆仪式。而这个“鬼月”的高峰,无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称为“中元节”的这个日子。

  那么,将“中元节”定义为*的“鬼节”,合适吗?

  中元节从何而来?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的确,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礼记·月令》中写到在孟秋(农历七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对于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七月半”也叫“盂兰盆节”,这个名称体现了该节的佛教因子。“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解倒悬之难。佛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其母死后堕于饿鬼道中受苦,目连用神通之眼看到后十分伤心,以钵盛饭运用法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一到口边即化为火焰。佛祖告诉目连,其母罪孽深重,需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珍肴果品置于盆中,供养十方众僧,这样的功德广大,才能使他的母亲济度。目连依佛祖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南北朝是佛教传入*后兴盛发展的时期。“目连救母”这则佛门的孝义故事,也有人说是佛经译者根据*孝道文化的改编,但不管怎样,它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熏陶的*民众的口味。从这个故事出发,本属于佛教内部的佛腊日(佛历以此为岁末,七月十六日为岁首)兴起了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祭祀亡灵,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兰盆会与“七月半”的尝新祭祖习俗合并,并开始确定了七月十五日在*节日系统中地位。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及时记述了这一节日的新变化:“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文献也记载,推崇佛教的梁武帝萧衍,每年七月十五日入寺送盆供养诸佛。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所以中元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道士们在这一天讲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同时信众们也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日超生。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中元节是纪念谁的节日

  佛教:纪念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后来的盂兰盆会就是因目莲救母之事而来的。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道教:纪念地官诞辰

  在道教之中,中元节是宣扬孝道为主,旨在劝善教化。七月十五日中元为地官诞辰日,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名舜帝,是黄帝的八代孙,因生母死,父再娶,继母后来生了儿子象,其父、继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携来聚,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此节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每年七月十五纪念古代先贤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就会打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拜祭,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鬼节中元节的习俗3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

  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

  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

  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6)

——中元节习俗 (菁华20篇)

中元节习俗1

  1放河灯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南京尤为重视,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敕近臣于秦淮河燃水灯万枝,十五日夜半竣事。”河灯也叫“荷花灯”、“水灯”,一般是纸糊的或折纸的荷花,在底座放上小蜡烛或油灯,中元夜放在河流湖泊之中,任其漂泊,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2做茄饼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据一些年长的人说,在中元节,江南一带还有个旧俗是做茄饼,有的大户人家要多做一些,送给亲眷。茄饼的主要用途,是要用来“上供”的,上供完了之后,为了不浪费,一般大人孩子们便会把它们分着吃掉。油炸的茄饼,形状类似半个月亮,表皮蓬松而脆,内馅鲜香可口,也算是道诱人的美食了。

  3祈丰收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中元节临近秋收的季节,除了施祭孤魂,同时也承担祈望丰收的任务。施孤之夜,江南江北,家家户户会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燃天灯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5吃鸭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至于怎么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身为“鸭都”的南京,自不必多说,吃鸭的方式多了去了,鬼节这天,不妨“斩只鸭子”吃吃,镇压邪祟。

  6祭祀祖先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除了以上习俗之外,当然中元节的重头戏,是祭祖。尽管如今已有很多人开始通过网络祭祖、鲜花、电子香烛等方式替代传统的祭祖方式,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通过焚香、烧纸钱、点蜡等活动祭祀祖先。

中元节习俗2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为什么七月十四过中元节呢?据说,明朝时,吴三桂准备在七月中旬攻打五岭以南地区,当地老百姓为了不影响祭祀祖先,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提前祭祀。后来,五岭以南的湖南南方、广西、广东等地遵照自己不同习惯,各地过节的时间也就传承了下来。

  1、祭祖

  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

  2、泼水饭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

  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3、放柚子灯祭河神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日,有一个祭河神的习俗(晚上点了柚子灯放到河里),仪式大概进行2-3小时。为了祭祀河神,黄姚人用木板木条制作一个两米长、一米多宽、一米高五色纸糊成的装饰精美的小屋。在小纸屋里面插上蜡烛香之类的东西。

  然后用绳子串连一个个柚子、排成几十米长的两串,在割*的柚子上插上蜡烛和香、纸旗让它漂在水面上。几个水性特好的年轻人一边游水,一边推送小纸屋拖动两条长长串的,每隔一尺穿一个柚子的成串柚子灯。晚上天黑下来,柚子灯从下游拉到上游,又从上游拉回下游,大约一个多小时,活动才结束。放柚子灯活动连续举行两个晚上才算结束。这项民间活动千百年来从无间断。

  4、吃鸭子

  在这个日子里,吃鸭子成了广西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据说,广西人的祖先认为,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正是它们长大成熟的时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这一天,鬼门大开,许多的.鬼魂涌入阳间,为了防止孤魂饿鬼伤害生者,肥美的鸭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这个节,黄姚人还在习惯包粽子。此时,到黄姚来旅游的人还能品尝到一种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糍。

  5、烧包

  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七月半,鬼乱窜。”除了在家里、祖庙摆祭品祭祀祖先,广西大多人还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给祖先的祭品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来抢”等字样,还会准备一些冥币烧给孤魂野鬼。

  6、连续三天宴请宾客

  在广西来宾、百色等地,除了春节,中元节就算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把中元节作为宴请宾客、合家团圆的好日子。为了让宾客吃得更开心,不少人还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磨面做饼、蒸馍,做芝麻糖等。

  据悉,在广西来宾,中元节宴请是一种习俗,有的家里还会连续三天宴请亲朋,宴请的人越多,家里越热闹,人们就越高兴越自豪。

中元节习俗3

  1接亡客

  湖南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七或初十开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有“前三后七”一说,每日三餐饭茶,礼仪相敬。

  接客是一件很讲究的细致活,特别是家中的有老人,更是分外的隆重,准备工作也是极为细致与充分。

  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清洗干净。准备好祭品、纸钱香烛;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其中一只雄公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有一些对祖先许下的诺言或者祖先托梦交代的事情等等。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烧包

  每逢中元节前后,不少群众会在路口或水边“烧包”,绵延千年祭祖的传统习俗。

  “烧包”包括“金银纸包”、“衣冠箱”,这些“财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经写好收件故人,并且按一定的规则折好的成捆的冥钱,按亲疏关系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边焚烧,让他们领着后人的孝敬,开心快乐回家。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

  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5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6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7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

  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

  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习俗4

  接亡客

  湖南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七或初十开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有“前三后七”一说,每日三餐饭茶,礼仪相敬。接亡客是一件很讲究的细致活,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更是分外的隆重,准备工作也是极为细致与充分。

  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清洗干净。准备好祭品、纸钱香烛;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其中一只雄公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有一些对祖先许下的诺言或者祖先托梦交代的事情等等。

  湖南隆回地方,中元节接亡客的习惯是在农历十一晚上把老客接回家,农历十二至十四日供饭,一日三餐,餐餐必备新鲜饭菜、每餐必须是荤菜,且须是三碗或五碗菜,成双数不行。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烧包

  每逢中元节前后,不少群众会在路口或水边“烧包”,这是湖南绵延千年祭祖的传统习俗。“烧包”包括“金银纸包”、“衣冠箱”,这些“财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经写好收件故人,并且按一定的规则折好的成捆的冥钱,按亲疏关系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边焚烧,让他们领着后人的孝敬,开心快乐回家。

  湖南沅江中元祭祀先人的方式就是烧包,但一般不会在七月十五烧,而是十一或是十二就烧,因此还流传一句话是“十一金十二银”。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湖南地区也不例外,这是因为“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是中元节也是祭祖节,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湖南湘潭杨嘉桥一带,中元节祭祀先人时,大人要沐浴完毕,穿戴整齐,准备香烛、纸钱、鞭炮把在外面游荡的祖先迎接回家。祭祀的过程中禁忌吹口哨。而湖南岳阳一带的人家,有用挂吊钱的方式来祭祀先人的。

  祭祀土地和庄稼

  农历七月十五,湖南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人们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这样做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

  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有什么禁忌

  一、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九、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十、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十一、靠墙。好兄弟*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十三、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六、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十七、一个人。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十九、玩碟仙。*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二十、拖鞋整齐的放床边。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中元节习俗5

  农历七月初至十六日,是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称“鬼节”,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据传,农历七月不敢迎娶,以为中元节开了鬼门关,恐中邪招灾;晚间孩子要早入房,怕冲鬼邪。七月半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纸”,凡是已嫁的女子,娘家父或母逝世的,必须备办祭品,十五日之前回娘家致祭。这期间,家家户户都在祭拜先祖,准备的祭品有:饭团(也可用长馒头替代),鸭子(也可猪脚等替代),茶,酒,香,烛,棋盘,斗钱,冥币等等,祭祀祖宗。

  仙游人在过去遇到“七月半”来临,就忙开了: 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赏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初九日起,家家忙着做“薄荷糕”和“金粿”,金龟(金粿浆)滴滴;十三日祭祀祖先,俗称“接公妈”;持续至十六日“送公妈”始止。

  “薄荷糕”的做法是:以上等冬米舂细、过筛、拦上白白糖、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同时还加上少量薄荷,故名薄荷糕;“金粿”的做法是:用干旱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成为含碱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搅拌成浆,蒸成带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浓米浆,加适量食用碱制成,蒸成后形如圆盘,色呈金黄,故名“金粿”。金粿是莆仙民间过中元节的主要供馐。金粿质粘软,不用刀切而用线割。

  所谓“挑来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殁的父母。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称“接公妈”。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亲人,赶回家乡,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这个时节,因为天气炎热,莆仙百姓俗称“公妈热”。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干果为主,避免食物霉变。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节晚上,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沿海民间也有“放水灯”的风俗。所谓“放水灯”,即用白纸叠折成各种花朵、船只,在中间点上蜡烛,放飘水上。 七月十六日,各家举行“送公妈”。

中元节习俗6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元节。古人以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故定为上元节(即元宵),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故定为中元节,以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故定为下元节。

  到后来,民间又流传七月十五地府开门放鬼魂的传说,于是中元节渐渐有了“鬼节”的意味。而在湖南,不同地方过七月半都有不同的习俗,如祭祖、放灯等。

  夜幕降临,长沙湘江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点一点的火焰,远远望去就像是渔火。农历七月十三,离“七月半”还有两天,各家各户已经在为去世的亲人烧包祭祀了。在湖南,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祭祖、看戏、放河灯,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86岁老人亲自包香烛钱纸

  86岁的老人储寿生,每年到了这个日子总会操持一番。亲自买香烛钱纸,一一包好,再在包封上一笔一画地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数十个包封一写就是整整一下午。储寿生眼不花、手不抖,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特别庄重且有仪式感的事情。

  从储寿生小时候记事起,每年临近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家里都要这样过,而且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这个节日。这一天,家家都要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隆重程度不亚于清明节祭祀。

  祭祀祖先是中元节的一大主题,对于老长沙人来说,接先人有新老之分,祭祀程序各有不同。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如先辈死于去年七月半以后,要早一天迎接,称“迎新客”。七月初十开始,接旧死的人,家家焚香燃炮,有的在门外跪拜“接祖宗”,叫“接老客”。

  接祖要焚香燃炮,有的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置于堂上,一日三餐盛宴供奉。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即用锡箔制作金、银锭和纸折的冥箱、冥衣等,封包火化,以供列祖列宗冥中受用。

  80后妹子祭祖还是很重要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中元节也不算是一个陌生的节日。80后宁乡妹子赵涵,对祖先的记忆似乎都是在中元节完成的。每年,家族里都会祭祖。今年工作忙,赵涵没能参加,感到特别遗憾。

  “虽然我不太懂中元节的含义,但觉得祭祖还是很重要的。”赵涵说,在她小时候,祭祖时家里大人会讲祖先的故事。伴随着当时的环境,纸钱的.味道,她觉得既阴森可怕,又很神圣,让人充满敬畏。那时她和家人去空旷的田野,未燃尽的纸钱偶尔被风吹走,老人说,不必惊慌。老人念着先人的名字,小孩子们虔诚地看着火光。

  昨天,赵涵发现,走到哪里都有垃圾堆里烧东西的味道,后来才明白是鬼节快到了。对此,她唏嘘不已,城市里空间逼仄,没有合适的地方祭祖,只能在垃圾堆旁边烧纸,却缺少了那种庄严的感觉。

  90后小伙一日三餐都加饭菜

  90后邵阳人陈伟说,他们那里过中元节一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祭祀了。一日三餐开始加碗筷,凳子,吃饭前都要贡饭(一般盛一小碗饭),这半个月要做很多好菜,寓意家中长辈从阴间回到阳间,跟亲人团聚。

  另外,提前一周准备钱纸(有铜钱印的黄色纸),有些人家会买些纸叠成的衣服鞋子,还有的会买纸屋。手巧的就自己买纸叠金元宝,叠几麻袋,越多越好,让去世的长辈能感知到孝心……

  这些东西都要用纸封起来,做成四四方方的包,中间要写上晚辈的名字。女子出嫁后,娘家有长辈去世了,就得赶在中元节前三天将这些东西送到娘家。这些准备好的纸钱、金元宝等都在中元节那天晚上找个隐蔽的角落烧掉,边烧边喊名字,然后放鞭炮,寓意送这些先人“回家”。

  中元节:与春节并列的传统节日

  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中元节是传统的七大节日之一,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并列。它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且与佛教、道教均有关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也称祖宗节,是一个大规模的祭祖节日,其源可上溯至梁武帝时的“盂兰盆会”,有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相传目连为救出置身饿鬼群中的母亲而特设“盂兰盆会”,以供奉十方众僧。

  素来“信巫鬼,重淫祀”的湘楚民众在这个节日的祭祀活动沿袭不断。民间传说,七月初一至十五日,为阎王开鬼门关之期。阴间鬼魂悉回阳间享受祭祀,俗语云:“七月半,鬼乱窜。”故湘俗多于此期间接祖先回家享受祭祀。

中元节习俗7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4、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的禁忌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节"、"盂兰节",尤其以七月十四最为重,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是三元之一,名起于北魏。

  "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今年的中元节是公历9月5日,这一天我们要祭拜祖先。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是我们对祖先和自己的一种尊重。

  中元节烧纸禁忌

  一

  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都不如旧卢布、越南盾值钱。一摞下在下面连根冰棍儿都买不了。太毛了。不过在烧大钱的同时,多少烧点儿这样的也未尝不可,下面有不少讨债鬼,死皮赖脸地跟你要钱,不给就磨你,那就得这种小钱儿答对他们。

  二

  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三

  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四

  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家里用废的拖布杆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五

  要天黑透才去烧,天没有黑谁敢出来取钱?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六

  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七

  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八

  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九

  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XXXX都来看您来了云云。

  十

  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切记:七月十四、十五,夜晚或白天烧冥纸一定要放火。在可以烧纸钱的地方祭拜,不要妨碍交通,注意保护环境。

中元节习俗8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那么杭州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杭州中元节禁忌

  1、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闽台民间对鬼的敬称)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中元节习俗9

  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中元节习俗10

  抢灯

  泉州中元节有挂普渡灯习俗,近水的地方还放水灯,泉港区特别是山腰、前黄一带,更有“抢”灯习俗。闽南话“灯”、“丁”同音,在传统文化中“灯火”又寓意生命延续。

  抢到七星灯后,各村习俗不同。前黄村抢到灯就达成愿望;后张村要把灯奉在家中,礼拜三天,然后把主灯送给未生育人家,其余焚化;坝头村得子者糊灯供奉十五日,以表敬谢;峰尾镇得子者,农历八月十五日把七盏孤仔灯,即七星灯横列于一根竹杆中挂在门前朝拜三天,祀拜孤人,感谢他的保佑,而后把灯头留在主人家床头悬挂,其余的灯送给已婚未孕的人家,祝愿他们早生贵子,剩余的焚化。

  抢孤

  抢孤是一种庙会活动。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领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

  放水灯

  农历七月初十,漳州民间有在九龙江放水灯的习俗。人们虔诚地把载有鲜花、银元及水 果等贡品的水灯王投放江中,紧接着大大小小莲花水灯放尾随着水灯王顺流而下,来敬奉水仙王,祈求*安,来年风调雨顺。

  做“普度”

  “普度”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七月初一称“开鬼门”或“开地狱门”。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度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安。

  龟湖大普

  闽南规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度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度”之俗谚。

  起路灯

  到了每年的农历七月,人们在七月初一就开始“起路灯”,一直持续到七月最后一天“谢路灯”,整个月每家每户在大门口都会挂着个方形灯笼,灯笼上书“恭敬地藏王,祈求*安”或“喜敬阴公,祈求*安”。

中元节习俗11

  因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迷,当他苏醒以后,自称曾“魂游地府”,历见阴间散魂饿鬼,拦路乞食,唐太宗答应返阳之后,当广为布施,因而诏令全国,于中元令节之时,设盛宴普施众鬼魂,所以“普度”也称“普施”。从此传衍不衰,久而成俗。

  而在民间也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发一下老南京是如何过中元节的。在南京,在明朝前后,有着非常盛大的中元节活动,放荷花灯、放焰口、搭台唱一两百场“白局”,可谓场面浩大,不过,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破除迷信活动,南京的鬼节习俗已经渐渐消亡。

  农历七月十五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节日?相传这一天,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在历史上,南京“鬼节”的活动是非常隆重的,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就会在秦淮河沿岸放荷枪实弹的花灯,据传起码要放一万盏灯,以为先人引路。他解释说,因为明朝开国,有很多将士身亡,因此放荷花灯的传统很盛行。

  另外,南京的大街小巷、街村,都要举行“放焰口”的活动,请和尚、道士做道场念经,放焰口对于鬼道来说,等于是无限制地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

  除此以外,在南京,中元节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那就是唱白局,每到上元节的时候,南京的街头民间艺人将会组织一两百场的白局活动,以中华门的西街口为第一台,然后沿着外秦淮河,一桥、一街口都会有一台白局,一般来讲,白局的最后一台设于当时的“骂驾桥”(在现今的白鹭洲公园附近),民间艺人搭台打擂,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

  而在吃的方面,中元节也颇有讲究,家家户户吃茄饼,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中元节习俗12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烧包

  每逢中元节前后,不少群众会在路口或水边“烧包”,绵延千年祭祖的传统习俗,“烧包”包括“金银纸包”、“衣冠箱”,这些“财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经写好收件故人,并且按一定的规则折好的成捆的冥钱,按亲疏关系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边焚烧,让他们领着后人的孝敬,开心快乐回家。

  3、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

  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4、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5、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6、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

  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

  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习俗13

  接亡客

  湖南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七或初十开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有“前三后七”一说,每日三餐饭茶,礼仪相敬。

  接客是一件很讲究的细致活,特别是家中的有老人,更是分外的隆重,准备工作也是极为细致与充分。

  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清洗干净。准备好祭品、纸钱香烛;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其中一只雄公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有一些对祖先许下的诺言或者祖先托梦交代的事情等等。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烧包

  每逢中元节前后,不少群众会在路口或水边“烧包”,绵延千年祭祖的传统习俗。

  “烧包”包括“金银纸包”、“衣冠箱”,这些“财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经写好收件故人,并且按一定的规则折好的成捆的冥钱,按亲疏关系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边焚烧,让他们领着后人的孝敬,开心快乐回家。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

  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

  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

  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习俗14

  1、祭祖

  民间相信,家里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天回到家中,看望子孙,所以家里人要在这边准备好食物、酒水等用来祭祀祖先。

  当天晚上,家里的儿女子孙都要回家参与祭拜,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保佑自己*安幸福,并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2、放河灯

  在历史上,南京“鬼节”的活动很隆重,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就会在秦淮河沿岸放花灯,据传起码要放一万盏灯,意在为先人引路。相比其他习俗,放河灯习俗更受年轻人喜爱。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3、放焰口

  南京的大街小巷、街村,都要举行“放焰口”的活动,请和尚、道士做道场念经,放焰口对于鬼道来说,等于是无限制地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

  如果是在传统鬼节举行的“放焰口”,一般法事规模都比较大,场面也比较隆重,因为这种有固定日期的施食科仪往往没有特定的斋主,而是针对普天之下的各路幽魂,为他们施食赎罪,祭炼祈福。

  4、说唱文化

  白局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现在濒临绝迹。每到上元节的时候,南京的街头民间艺人将会组织一两百场的白局活动,以中华门的西街口为第一台,然后沿着外秦淮河,一桥、一街口都会有一台白局。一般来说,白局的最后一台设于当时的“骂驾桥”(在现今的白鹭洲公园附近),民间艺人搭台打擂,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

  民间曲艺“莲花落”旧时广为流行,以打竹板伴唱,内容多为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等,南京人特别在中元节要唱它。

  5、做茄饼

  中元节,南京人祭祀祖先,最常见的食品是什么?是茄饼!另一本南京民俗着作、民国潘宗鼎先生的《金陵岁时记》(南京岁时民俗开山之作)记载:“吾乡届中元节,人家祀先,取茄子切成丝,和面,用油煎之,曰‘茄饼’”。

  茄饼也就是人们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制作茄饼的习俗是除南京以外的地方没有的。

  6、夜来香

  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说:“游人恒集清凉山驻马坡一带,购夜来香以归。当时物贱,夜来香数十朵,以铜丝串成柄,只索青钱二三枚耳。”可见,当时中元节晚上去买夜来香成了一种习俗。夜来香的流行,给鬼节“中元节”添上一点别样的温情。

  夜来香又名夜香树,原产热带,叶片呈心形,边缘有绒毛。每逢夏秋之间,当月上树梢时它即飘出阵阵清香,这种香味令蚊子害怕,是驱蚊佳品。

中元节习俗15

  抢灯

  泉州中元节有挂普渡灯习俗,近水的地方还放水灯,泉港区特别是山腰、前黄一带,更有“抢”灯习俗。闽南话“灯”、“丁”同音,在传统文化中“灯火”又寓意生命延续。

  抢到七星灯后,各村习俗不同。前黄村抢到灯就达成愿望;后张村要把灯奉在家中,礼拜三天,然后把主灯送给未生育人家,其余焚化;坝头村得子者糊灯供奉十五日,以表敬谢;峰尾镇得子者,农历八月十五日把七盏孤仔灯,即七星灯横列于一根竹杆中挂在门前朝拜三天,祀拜孤人,感谢他的保佑,而后把灯头留在主人家床头悬挂,其余的灯送给已婚未孕的人家,祝愿他们早生贵子,剩余的焚化。

  抢孤

  抢孤是一种庙会活动。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领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

  放水灯

  农历七月初十,漳州民间有在九龙江放水灯的习俗。人们虔诚地把载有鲜花、银元及水 果等贡品的水灯王投放江中,紧接着大大小小莲花水灯放尾随着水灯王顺流而下,来敬奉水仙王,祈求*安,来年风调雨顺。

  做“普度”

  “普度”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七月初一称“开鬼门”或“开地狱门”。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度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安。

  龟湖大普

  闽南规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度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度”之俗谚。

  起路灯

  到了每年的农历七月,人们在七月初一就开始“起路灯”,一直持续到七月最后一天“谢路灯”,整个月每家每户在大门口都会挂着个方形灯笼,灯笼上书“恭敬地藏王,祈求*安”或“喜敬阴公,祈求*安”。

中元节习俗16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七月十五这一天到来时,主要是上坟祭奠祖宗,在坟头“压纸”,告诉祖先此墓已经有后来人祭扫;或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安幸福。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据说民间谚语有这样说法,“年兜不回家无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无祖”,由此可见中元节在古代十分盛行。今日的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祭祖,是让人遗憾的,不过从如今高速发展的网上祭奠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先人还是保持着一种孝爱之情,这又是让人欣慰的。

中元节习俗17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人们都烧纸祭奠先人。天河区车陂村“沙美梁”祠堂举行“摆中元”活动,该活动已有五百年历史,所谓“摆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车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广东省内唯一保留这种习俗的宗族。

  “摆中元”从农历十五摆到十九

  与民间的“七月半”、“鬼节”或者佛教的“盂兰盆节”时间相同,都是农历七月十五,但是中元节来源于道教,道教以一月、七月、十月之十五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中元为地官,下元为水官,中元节对掌管着天气、收成和旱涝的地官进行供奉。

  在车陂村,有专门的拜地官仪式,村中四五十岁的妇女集中在一起拜地官,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虽然进入农历七月以后,广州城内四处可见烧祭品祭祖的现象。但都没有车陂村这么正式隆重,昨日,车陂村“沙美梁”祠堂供桌上摆上了各种工艺品、彩色龙船、绣珠灯笼……按惯例,摆中元要从农历十五摆到农历十九,中餐晚餐都有大盆斋菜,只要捐三五元香油钱就可以享用了。

  虽然“摆中元”的手工艺品及仪式与乞巧节十分相似,但还是有一些不同,“摆中元”没有牛郎织女,也没有七娘梳妆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服装,分别是天官(赐福)的、地官(消灾)的、水官(解厄)的,三件衣服会在祭台后上方高高挂起,最后才烧掉祭神。而且七夕是以女性为主,中元是男女为主。

  目前车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广东省内唯一还保留着这种习俗的宗族,七夕和中元只相隔一周时间,一般来说摆七夕就不摆中元,摆中元就不摆七夕,所以珠村不摆中元,车陂不摆七夕。而北方过中元节的风俗则简单些,主要是烧香等,像摆中元这样的习俗也找不到了。

  有人认为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在家老老实实不出门,到了七月十五冲出来“吃消夜”,但也有人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有的人两天都过节。

  潘剑明介绍,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在南宋之前,本来都是七月十五过中元节,到南宋时元兵攻宋,“人们害怕待到明日再拜地官,元兵已越攻越近,就提前一天摆地官了。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还是七月十四过中元节。”

中元节习俗18

  是普度众生,更是孝道

  “*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体系,各有分工。与祖先信仰相关的节日每年就有三个。”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告诉记者,相比于清明节对家族祖先的追怀,寒衣节为亡人送衣物,中元节的特点是一种超越家族的普度众生,祭奠的是所有先人,这和古代的佛道信仰有关。

  中元节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的起源多半与农业时令相关,中元节适逢秋收,亦不例外,本有祈求丰年之意。后来随着佛道信仰的兴起,中元节也和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之母青提是一个富有却刻薄之人,死后堕入阿鼻地狱。佛陀告诉目连,要救母亲于‘倒悬’,就不能只救一人,而要让所有‘倒悬’者脱离苦难,让饿鬼也有饭吃。”知名人文学者李汉秋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属于梵语音译,意思是“倒悬”,这是目连故事的起点,更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不过,目连故事也深受儒家传统孝道影响,且不同于“二十四孝”单纯的敬老爱亲,它融合了从“小家之爱”到“众生之爱”的丰富内涵。“应该说,孝一直都是中元节的核心,由孝亲到爱人,体现了*传统的伦理秩序。甚至到现在,受*文化影响的越南还把母亲节定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李汉秋说。

  有文化认同,还有“香火”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盛行,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相比之下,中元节的位置却有些尴尬。“年轻人对中元节越来越陌生,这跟中元节本身比较深厚的传统信仰、文化内涵特色有关。相比之下,年轻人关注的也许是消费性、娱乐性更强的节日。”萧放表示,和国内的日渐边缘化相比,海外华人对中元节反而更为重视。

  以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萧放说,每逢中元节,当地华人成立的“中元联合会”会组织祭祀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生存状态的合理化。同时,联合会还会给华文教育筹款,延续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香火”。

  “在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元节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贴上‘封建’标签,一概抹杀。对于中元节,一面要尽量避开怪力乱神的部分,一面也要看到支撑它的孝道与博爱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凝聚力。”*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侯仰军说。

  要活泼热闹,也要感恩

  “西方的万圣节原本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宗教内涵,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有趣而形式丰富的节日,尤其是儿童特别喜欢。”萧放说,中元节其实也有不少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仪式,譬如放河灯,就是一种能够在传承上积极创新、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形式。

  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华人群体所举行的“庆赞中元”的节庆方式,也是很好的参照。演剧、唱歌、选秀等多姿多彩的娱乐元素在舞台上进行,更多人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交游,体现出中元节特有的“人鬼同欢”的氛围。

  “所谓人鬼同欢,其实是人和自己精神的沟通。在对传统的归复中,我们实现了精神的寄托和调整,也获得了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谈及中元节深层的文化心理,萧放说。而在侯仰军看来,摒除了故弄玄虚的元素,中元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孝的弘扬培养感恩之心,增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与其在电脑屏幕上点个蜡烛,追思逝者,不如亲临节日现场,好好过个中元节。”在侯仰军看来,回归传统、重新出发,也许才是移风易俗最好的方式。

中元节习俗19

  1.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4.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5.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6.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7.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8.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9.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中元节习俗20

  1、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2、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

  3、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

  4、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

  5、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

  6、广东省:曲江区瑶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扩展7)

——温州中元节习俗 (荟萃2篇)

温州中元节习俗1

  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1326年~1395年)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如今,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是全国人民“祭祖”的传统节日。据《孙延钊集》载:“东瓯王庙在永嘉场,即今永强,每岁以旧历七月十五举行迎会。”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群众盛行祭奠抗倭英雄汤和和死于倭患的同胞,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

  14世纪,日本处于内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溃兵、败将流落海上,会同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东南沿海。《明史·汤和传》载:“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朱元璋深知东南沿海倭患的危害性,于是派汤和前去部署防务。汤和在海防线上自北向南修筑城堡59 所。这些城堡在抗倭斗争,特别在温州(古称东瓯)一带发挥极大作用。

  当年汤和在宁村等地实行“寓兵于民”的政策,允许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以及当地抗倭将士,在宁村娶妻生子。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战时为卒,农时为民,经济上做到自给自足。汤和离去后,留下卫所军长期驻扎在宁村。定居于宁村的抗倭战士后裔,为缅怀汤和造城功德,家家设立神位纸牌祭祀,上写“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永强人民视汤和为保护神,尊为“城隍”。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请于朝,建成汤和庙,俗称“城隍庙”,逐渐形成“汤和庙会”。

  “七月十五汤和节”的基本内容一是巡游,二是祭鬼。整个活动从七月十三至十七,持续5天。十三日背“路经牌”。一人背着“路经牌”,一人敲锣,沿着巡游经过的路线走一圈。十四日“符司爷”扫街。一人妆扮成“符司爷”持“符司”牌,骑马,四人打着锣鼓钹,沿途走一圈。十五日汤和神像出巡。在汤和庙举行隆重的神像出巡仪式,“文武元帅”、“先锋”、“土地”、“七星神将”等扮演者叩拜过神像,众“衙役”在庙内三出三回后,拥簇着汤和的香炉、神像出庙,庙门随即关闭,高挂“公务出巡”牌。巡游队伍十分整齐,有开路先锋,七星、土地、犯人、无常、皂隶、彩女、文武判官、文武元帅等,在锣鼓喧天中,分步行、骑马等形式,依次列队前进;最后是一顶四人抬的六角明轿,坐着城隍爷塑像,鸣锣压阵。

  巡游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在宁村所南郊“抗倭英烈墓园”内的“祭祖”、“祭鬼”。祭礼除三牲祭品外,还备有两蒸笼的饭倒在竹席上,文元帅主祭,三叩九拜。三献香、三献茶、三献饭、三献酒、读祭文。最后队伍回村在四门巡游一遍,称“游营”。以后农历七月十六、十七演两天戏,戏毕活动结束。

温州中元节习俗2

  1、祭祖

  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

  2、泼水饭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

  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3、放柚子灯祭河神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日,有一个祭河神的习俗(晚上点了柚子灯放到河里),仪式大概进行2-3小时。为了祭祀河神,黄姚人用木板木条制作一个两米长、一米多宽、一米高五色纸糊成的装饰精美的小屋。在小纸屋里面插上蜡烛香之类的东西。

  然后用绳子串连一个个柚子、排成几十米长的两串,在割*的柚子上插上蜡烛和香、纸旗让它漂在水面上。几个水性特好的年轻人一边游水,一边推送小纸屋拖动两条长长串的,每隔一尺穿一个柚子的成串柚子灯。晚上天黑下来,柚子灯从下游拉到上游,又从上游拉回下游,大约一个多小时,活动才结束。放柚子灯活动连续举行两个晚上才算结束。这项民间活动千百年来从无间断。

  4、吃鸭子

  在这个日子里,吃鸭子成了广西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据说,广西人的祖先认为,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正是它们长大成熟的时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这一天,鬼门大开,许多的鬼魂涌入阳间,为了防止孤魂饿鬼伤害生者,肥美的鸭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这个节,黄姚人还在习惯包粽子。此时,到黄姚来旅游的人还能品尝到一种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糍。

  5、烧包

  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七月半,鬼乱窜。”除了在家里、祖庙摆祭品祭祀祖先,广西大多人还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给祖先的祭品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来抢”等字样,还会准备一些冥币烧给孤魂野鬼。

  6、连续三天宴请宾客

  在广西来宾、百色等地,除了春节,中元节就算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把中元节作为宴请宾客、合家团圆的好日子。为了让宾客吃得更开心,不少人还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磨面做饼、蒸馍,做芝麻糖等。

  据悉,在广西来宾,中元节宴请是一种习俗,有的家里还会连续三天宴请亲朋,宴请的人越多,家里越热闹,人们就越高兴越自豪。


推荐访问:中元节 传统习俗 中元节传统习俗【10篇】 中元节传统习俗1 中元节的风俗

热门排行

2023年党章全文9篇(完整文档)

党章全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再次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

大学生二十大的学习心得9篇(范文推荐)

大学生二十大的学习心得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2022年最新社保补缴规定(全文)

社会是一种缴费性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缴纳,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并承担最终的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最新社保补缴规定,仅供参考...

2022年教育部初中生必读书目30本(全文)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外界的知识,去提高自己的谈吐以及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推荐初中生30本,希望能够帮到你哟!初中生必读书目30本1、《西游...

2023年度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汇报3篇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汇报拥抱新时代,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标定新方位,领航中华民族继续开创复兴伟业。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自我评价意见12篇【完整版】

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自我评价意见本人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思想上先进,行动上先进,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和肯定。一、思想上思想上,认真学习党...

2022“牢记领袖训词,永做忠诚卫士”主题教育题研讨发言材料(共三篇)

0“牢记领袖训词,永做忠诚卫士”主题教育题研讨发言材料(共三篇)第一篇根据“牢记领袖训词,永做忠诚卫士”主题教育第一专题研讨交流安排,下面我简单汇报个...

2022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全文完整)

0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0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深入学习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

2023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15篇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敷衍应付走过场。对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民主评议党员无非就是“画个圈,打...

能力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全文)

能力作风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局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全面落实《关于开展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发挥旅游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