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翔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doc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doc,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doc

 

 经典重读: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作者:

 张维迎 著名经济学家,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2008-02-18 11:04:25 来源: 人民网(北京) 网友评论 116 条 点击查看

  如果我们真正关心穷人, 就应该把机会均等(也就是效率)

 放在优先地位, 比如说给穷人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张维迎 在目前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争论中, 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 直觉判断压过逻辑分析。对一个民族来说, 大众情绪是一种血性, 有它的价值, 但仅有情绪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学会理性思考, 因为仅靠情绪发泄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什么是理性思考? 我理解的理性思考, 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优劣时, 必须尽量超脱于自身的地位、 身份、 利益, 必须讲公共理性, 学会换位思考。

 俗话讲, “公道不公道, 打个颠倒”。

 比如说, 不能因为自己

 是干部就只考虑干部的利益, 自己是医生就只考虑医生的利益; 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农民就只从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 自己是患者就只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其实也正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实质所在。

 罗尔斯的正义论要求我们透过“无知的面纱”理解社会制度, 不能“对号入座”,只从自身利益评判是非, 否则就无公正可言, 民主政治也会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

 当然, 在现实中, 每一项政策起步的时候,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位置, 变革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 要做到完全超脱是很难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必须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至少对学者来说, 应该做到超脱, 否则, 就谈不上学者的独立性。

  第二, 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优劣时, 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 把这项政策与可行的替代政策(alternative)相比较, 而不能把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反对一项政策的理由。

 以讨论收入分配为例, 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 考虑 A、 B、 C 三种状态:

 在 A 状态下, 每人各得 100; 在 B 状态下, 第一个人得 120, 第二个人得 180; 在C 状态下, 每人各得 150。

 再进一步设想现在处于状态 B。

 那么, 如果这三种状态都是可行的, 社会最优的安排应该是状态 C; 但是, 如果状态 C 不可行, 我们就不能用状态 C 批评状态 B。

 如果不考虑可行的选择, 非要两个人收入均等, 我们只能走向状态 A, 两个人都受到损害。

 当然, 如果全社会的价值观是平均分配偏好于任何收入差距, 由状态 B 退到状态A 也可以, 但我们绝不能把不可行的状态 C 当目标去追求, 否则就是不理性的。

 在当前有关改革的讨论中, 一些人全然不考虑政策的可行性, 不考虑政策的激励相容条件是否满足,习惯于用乌托邦理想蛊惑人心, 对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害无益。

  第三, 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优劣时, 必须摆事实, 讲道理, 实证数据和逻辑分析相结合, 而不能以感觉代替事实, 用直觉判断代替逻辑推理。

 直觉对我们理解现象是重要的, 但通常是不够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分析,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由直觉导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说, 直觉可能告诉我们国家用行政办法把药品的价格压低对患者有好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价格被强行压低之后, 许多效果不错的国产药从市场上消失了, 患者不得不付更高的价格使用进口药; 直觉可能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更有利于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和解决就业问题, 但大量事实和理论分析证明, 平均而言, 国有企业越多的地区, 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大, 百姓就业越难。

 现在有些政府部门常常在舆论的压力下出台一些缺少任何实证分析和数据支持的政策, 结果适得其反, 不仅损害了百姓利益, 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民众可以发泄情绪, 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学者必须理性, 不能被大众情绪左右; 政府的政策必须理性, 不能被民众的情绪所俘虏。

 在研究现实问题时, 案例分析很重要, 但案例分析必须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用个别案例推出一般结论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第四, 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实施一项变革政策时, 必须本着“向前看”的精神, 也就是如何在给定的历史条件下,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把蛋糕做大, 实现多赢, 使全体民众和整个社会受益, 而不是向后看, 纠缠于历史旧账。

 这方面, 老一代革命家和邓小平先生处理中日关系时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如果只记恨日本过去对中国的侵略, 不考虑什么是对中国未来最好的选择, 我们就不应该与日本发展经济贸易关系, 就应该抵制“日货”。

 但这样做只能是双输, 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 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 但不忘过去是为

 了更好的未来。

 如果不关心我们自己的未来, 牢记历史除了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外,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是理性的行为。

  当前在处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 也必须本着“向前看”的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非常特殊, 当时我们有大量的法律是不合理的, 不符合改革精神,而许多合理的行为又是不合法的。

 企业界有些行为符合改革“大法”, 受到各级政府的鼓励,但可能不符合各级政府原来制定的“小法”, 从今天的角度看, 合法与否很难说清。

 最新的经济学分析和一些国家(或地区)

 的经验表明, 对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违法”行为, 只有通过特殊的措施了断, 才能把整个社会从“违法陷阱”中拯救出来, 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秩序; 如果我们只是“向后看”, 纠缠于过去, 民众可能在感情上求得一些平衡, 但整个社会就会被长期困在一个坏的均衡,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对大众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廉正公署”建立之前, 香港警察队伍是很腐败的。

 如果没有当时的“大赦”,香港警察队伍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廉洁起来, 也很难有香港今日的发达。

 个人纠缠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不能自拔损害的只是自己, 而一个国家的政府纠缠于过去的恩恩怨怨损害的将是这个民族。

 中国改革的三个约束条件 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三个重要约束:

 权力结构约束, 意识形态约束和知识约束。

 这三个约束对改革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权力结构约束:

 计划经济体制下, 资源配置的权力集中在政府部门, 民间不仅没有财产权, 甚至连最基本的选择工作的权利都没有, 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把资源配置的权力由政府转向民间, 用企业家代替政府官员制定经济决策。

 但改革本身意味着这种权力的转移必须通过政府自身进行, 也就是说, 政府是改革的对象, 同时又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自然, 任何改革措施都会受到一些政府官员或明或暗的抵制。

 在这种情况下, 计划经济下政府部门拥有的一些权力常常在“改革”的名义下被保留或以新的形式(如“规范管理”、 “宏观调控”)

 出现。

 所以我们看到, 改革二十多年后, 计划经济下权力最大的政府部门今天仍然是权力最大的部门。

  中国改革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高层改革领导者, 但那些参与过 80 年代改革的人们都能清楚地回忆, 当时的改革领导人对中央政府部门官员的权威是非常有限的, 并没有足够的权威完整地实施改革措施。

 这是因为, 中国的权力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分割型的, 不只是上层领导者之间有权力分割, 不同级别的政府都有着不同的权力范围。

 几乎每个部门都有制定政策的权力, 都有保护伞,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主要的政策制定不仅仅要高层取得一致, 还需要很多环环相套的政府部门有积极的合作态度。

 用现代经济学理论讲, 改革方案只有在满足相关政府部门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时才能得以实施。

 由于政府官员的利益要求是多样性的, 所以不可能有这样都满足的方案。

 改革领导者为了换取政府部门官员对改革的支持不得不做很多妥协, 一些政府部门也试图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操纵改革, 这经常会使得本来很大胆的改革举措最后变得谨慎小心敷衍了事, 甚至半途而废。

 这是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一些改革派经济学家提出中国需要“新权威主义政府”的主要背景。

 上世纪 80 年代, 国家体改委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由于体改委是一个新的部门, 没有计划经济下的既得利益, 所以改革最坚决, 在政策制定中能形成对原有政府部门的重要制约。

 但自 90 年代以后, 体改委的权力被大大削弱, 甚至名存实亡, 最后连名也没有了, 对既得利益部门的重要制约没有了, 各部门可以自行制定“改革方案”, “深化改革”也就很容易变成一些政府部门重新攫取权力的借口。

 意识形态约束:

 意识形态的约束对中国的改革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 改革领导人没有办法提出一个显性的、 明确的改革目标。

 这使得许多改革措施必须在“名不正、 言不顺”的情况下进行, 许多事情是能做不能说, 改革者常常不得不“打左灯向右转”, 甚至关掉灯摸着黑往前开, 自然, 出事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第二, 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改革措施做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 使得下级执行部门无所适从, 等待观望, 延误了一些改革, 也加大了政府部门权力寻租的空间。

 第三, 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改革者在政治上处于非常脆弱的地位, 即使在今天, 仍然是主张“左”的观点的人在政治上最安全, 主张改革的人经常受到来自“左”的攻击。

 为了政治上的安全, 一些改革者也就变得束手束脚, 不敢大胆地往前走, 延误了改革的良机。

 一些机会主义者频繁地以“政治上正确”谋取私利, 无形中扩大了反改革的势力范围。

 第四, 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改革政策在形成过程中不能公开讨论, 集思广益, 增加了实施中的风险。

 特别是, 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除了经济学家外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难以参与改革的讨论, 贡献他们的智慧, 无形中把他们中的一些人推到了改革批评者的阵营。

 过去, 我们用“不争论”的办法回避争论, 但这种办法可能只适用于强势领导时代。

 第五, 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难以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使得一些经济方面的改革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意识形态约束制约中国改革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国有企业改革。

 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约束, 我们可以公开讨论国有企业如何改革, 谁也不能用意识形态的棍子打人, 不同的意见都可以摆在桌面上, 最后形成一个包含目标和实施步骤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 国有资产就可以卖出更好的价格, 无论改制前还是改制中的资产流失都可以大大减少。

 但由于意识形态的约束, 国有企业改革常常只能由地方政府偷偷摸摸地进行, 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反倒没有办法避免。

  应该说, 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 改革领导人和学术界一直试图通过“理论创新”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对改革的约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理论”等, 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现在看来, 为了进一步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对改革的约束, 我们必须有更大胆的理论创新。

 知识约束:

 中国改革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约束是知识约束。

 设计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规划并非易事。

 中国没有市场经济传统, 绝大部分人缺少对市场经济的切身感受, 在很长一段时期, 即使改革领导人和经济学家都不清楚市场这个机器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经济学家只能从教科书上学到一些市场经济的理论, 但是他们没有实际的体验。

 老一辈经济学家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回答为什么必须改革, 但无力回答改革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年轻的经济学家活跃起来了, 他们少了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条条框框, 更追求实用性的东西, 因此他们能够不管“姓资”还是“姓社”, 而是专心地研究

 经济如何更好地运转。

 他们对 1984 年以后的改革规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些人甚至直接参与了规划的设计。

 然而,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存在理想主义, 他们也无力触动当权的政府官僚体系。

 科学知识是制定改革规划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之所以没有人知道如何去改革,部分原因就像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 改革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 改革不同部分的相互依赖性只能陆续地显现出来。

 既然没人知道如何去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惟一的选择了。

 中国经济改革所具有的实验性特征多少反映了这一点。

 并不是所有专项改革的后果都是可以事先预料的, 一些事后的逆转肯定是必要的。

 地方政府被允许自主改革, 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央政府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缺陷使得改革中出现一些失误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当然, 改革进行到今天, 我们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大大增加, 民众有理由要求政府拿出更好的改革方案,避免新的失误。

  我还想指出, 以上三个约束是相互加强的, 比如说, 知识约束使得旧体制下掌握权力的政府官员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按照自己的利益操纵改革, 因为他们有理由借口“经济学家不懂实际运作”或“改革措施没有可行性”而否定一些改革方案或使方案在执行中走样; 而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者没有办法大胆地探索, 难以做出知识创新; 而由于知识缺乏导致的改革中的一些失误又进一步强化了意识形态的约束; 如此等等。

  改革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任何体制下, 都会形成既定的利益格局, 都存在既得利益阶层。

 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会涉及到对既定利益格局的调整, 但二者在调整利益关系的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谓革命, 就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手段将财富或权力从一部分人手里剥夺, 然后转移给另一部分人。

 革命中一定有人受损, 有人受益, 所以革命不会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即没有人受损但至少有一个人受益)

 。

 即使受益者是多数, 受损者是少数, 革命也不一...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2012 年3 月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 一届

热门排行

2023年党章全文9篇(完整文档)

党章全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再次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

大学生二十大的学习心得9篇(范文推荐)

大学生二十大的学习心得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2022年最新社保补缴规定(全文)

社会是一种缴费性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缴纳,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并承担最终的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最新社保补缴规定,仅供参考...

2022年教育部初中生必读书目30本(全文)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外界的知识,去提高自己的谈吐以及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推荐初中生30本,希望能够帮到你哟!初中生必读书目30本1、《西游...

2023年度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汇报3篇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汇报拥抱新时代,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标定新方位,领航中华民族继续开创复兴伟业。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自我评价意见12篇【完整版】

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自我评价意见本人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思想上先进,行动上先进,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和肯定。一、思想上思想上,认真学习党...

2022“牢记领袖训词,永做忠诚卫士”主题教育题研讨发言材料(共三篇)

0“牢记领袖训词,永做忠诚卫士”主题教育题研讨发言材料(共三篇)第一篇根据“牢记领袖训词,永做忠诚卫士”主题教育第一专题研讨交流安排,下面我简单汇报个...

2022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全文完整)

0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0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深入学习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

2023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15篇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敷衍应付走过场。对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民主评议党员无非就是“画个圈,打...

能力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全文)

能力作风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局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全面落实《关于开展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发挥旅游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