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共合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共合集),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3.领会因事感怀诗的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领会因事感怀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现代有一位才貌双齐的女子,一个散文作家刘艳琴,她非常虔诚地期待着一个难以实现的相遇,她这样写道:
我也宁愿相信人生真有一个轮回,在生命的另一片天地中,我祈盼能心随愿迁,能活得山水生色,日月增辉,再嫁一个我又敬又爱时刻与他生死相依的男人,捧着他的诗文,背着他的笔墨,随着他塞北江南山东河西,踏遍山山水水,走进岁岁年年;
在他的风月里,感受着他的真爱,在他的辛劳中,体味着他的洒脱,在他的报国之志里,沸腾热血,在他的闺阁之情里,幸福一生。PPT
那么,这位才女想嫁的人到底是谁呢?(苏轼)
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从坡翁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PPT
苏东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去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本词,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③读出感情(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PPT
2.学生齐读全词。
3.录音朗读。
4.学生个读。
三、自主学习,完成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
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
2.阅读小序并思考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缘由。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2)地点:沙湖道中(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看田归途中作此词)(3)天气:雨,晴。(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5)故,交代写作缘由。
2.由小序可见本词是即事生情,是“因事感怀”之作。
其特点是写眼前事,抒心中情,异质而同构。写眼前事,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事情;
抒心中情,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情感价值观;
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
(一)眼前事——道中遇雨、吟啸徐行
《定**》的眼前事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诗人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心中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情怀和人生态度。
(二)心中情——泰然旷达、归隐自宽
请同学们独立,然后思考并小组内合作讨论词中所传达出的情怀与人生态度,并找出依据,形成答案。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具体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述: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伯?”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归隐田园,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事,而是抒心中情,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心中仍有余悸与介怀、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年心中又看到了希望的乐观豁达又复杂的心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有关归隐的理解: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世界里。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表现手法:《定**》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就是因事感怀、以小见大。写眼前事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的成功之处。
(三)人生悟——执着人生、超然物外
苏轼思想集儒家的入世、道家老庄的超然物外,还兼有佛家禅宗平常心,为我们创立了一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读完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谈谈你的想法。(要求:立足文本,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四、课后作业:
1.你最近遇到过让你感慨颇多的事情吗?请以“因事感怀”的方式拟写一首诗或者词。
2.背诵默写全词。
五、感悟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六、板书设计:
定**
苏轼
眼前景心中事人生悟
道中遇雨泰然旷达执着人生
吟啸徐行归隐自宽超然物外
《定**》
苏 轼
朱后树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
1、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风。
2、学习和掌握词的鉴赏方法。
过程和方法
1、朗读背诵,整体感知本词。
2、自主、合作、探究出本词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品味作者超然洒脱、坦荡豁达的心胸,养成高雅脱俗的高尚情趣。
2、正确对待逆境与叵运,保持本色,展现真我。
教学重点:
领悟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境界,学习即景抒情、即小见大、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品味词语,分析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1节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配乐图画,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介绍:
有这样一个人,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
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
他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绎着本色的张扬。
无需夸耀,不容粉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的光彩。苏轼(板书),这是个在沉醉了几百年的中华大地上响亮的名字。
苏轼是一杯水,温柔多情,爱悬于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掩饰内心的思念,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唯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分离,肝肠寸断的痛苦,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把本色细细说讲。一位至情的文人,不在乎“好男儿志在远方”的劝谏;
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名言。他将灵魂深处那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诉说着,不理会世俗的眼光,至情的本色由我张扬。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
学习诗词需要知人论世。(展示课件)看大屏幕了解“苏轼其人”。(学生看)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1071年,请调杭州,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1074年,调任密州,作《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密州出猎》;
1079年,移任湖州;
1080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此别号东坡居士),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1084年,49岁恢复名誉,连升三级,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后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调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郎,至礼部尚书;
1093年,“新光执政”,以“讽刺先朝”贬为惠州安置,并再贬儋州;
1101年,大赦,归任朝奉郎,归途中卒于常州。
坎坷的命运,非凡的经历,历练旷达的性格,成就一代旷世奇才。
(展示课件)快速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三、朗读背诵
1、展示“竹林听雨”优美动画课件,教师示范激情背诵。
2、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争取能背。
3、检查诵读。学生集体诵读后,教师鼓励说:背诵是鉴赏的前提,积累是智慧的灵光,学诗词必须多背诵多积累。暂时背不熟的同学上完这节课后也一定会背!
四、鉴赏品评
(一)梳理内容,描述形象
1、词语理解:(展示课件)这首词有些词语的意思需要大家弄明白,请看大屏幕,理解词语,学生回答(略)。
狼狈 马 料峭春风 向来
2、脉络梳理:下面谁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上、下阕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展示“脉络梳理”课件。
3、描述形象:联系背景,结合具体词语,展开想像,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苏轼形象。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抓住发言要点板书:
谁怕—从容不迫
归去—旷达乐观
形 象
概括学生答语中苏轼的形象:苏轼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精,顶风昌雨,不畏艰难,是从容不迫,旷达乐观的诗人。
4、学生集体背诵本词,做到口中念文词,心中有东坡。
(二)鉴赏艺术特色
诗歌欣赏除了要分析形象,还要分析技巧和语言。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本词写法上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并板书:
一语双关—自然与政治
一如家常—无语不可入
即景生情—无事不可入
即小见大—借题发挥
手法 语 言
(三)走近苏轼,感悟生活
同学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总是相伴相生,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和境界,对我们大家又有哪些启迪呢?请大家谈谈感悟。
学生自由探讨,踊跃发言。具体内容略。
五、迁移拓展
展示课件《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答案由课件展出。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托物寓人或移情于物。下阕描写缥渺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怀。
3、比较《定**》与这首词,思考两首词的风格和情感。
答:《定**》词风偏于豪放,这首词词风婉约;
《定**》感情上旷达乐观,这首词则自伤自许。两首词相互补充,体现出苏轼本色真我的风采。
六、教师小结
(展示图画课件)教师小结:苏轼用至情、用真我、用生命张扬了本色,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思和启迪,课下请多读点、多学点苏轼,让我们的青春本色更加亮丽!最后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将这首词大声齐背一遍。
(学生充满激情地背完时)教师语:下课,同学们再见!
七、教学后记
激情导入部分通过诗意的语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导语宜熟练背出。知人论世部分需直接简单,时间不宜过多。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苏轼人生坎坷,被贬黄州的经历对其思想的潜在影响。朗读背诵部分教师激情配乐背诵很关键,它对学生的朗诵、理解文本作者形象具极好的帮助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务必处理好这个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尽量做到“我即苏轼”的程度。学生自由朗读和集体背诵意在让他们提高诵读水平,熟悉文本,为下面进一步深入学习服务。鉴赏品评词语解释部分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定,素质好、预习充分的简单提示即可。脉络梳理较容易,请一学生回答即可。作者形象描述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用时约12分钟。因为学生预习较充分,我主要采取让学生结合词语、联系背景展开课堂讨论的办法,全面概括作者形象。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词,比如“爱好自然”“无畏风雨”“泰然处之”“旷达乐观”等来概括形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可由表及里概括,可知人论世陈述,可结合词语论证等等。这个环节在设计上体现了敢于放手、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着启而不发、放后难收的风险,教师要灵活处理。概述形象了解作者后,全班集体背诵一遍课文。接着鉴赏本词写作手法和语言,这是本课又一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思考回答,教师注意总结并板书,用时约6分钟。走近苏轼、感悟生活部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有不同见解与认识。事实上,学生所答感悟深刻,观点新颖。迁移阅读部分意在补充文本,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苏轼其人以及其词风,同时检验学生对词的鉴赏情况,此过程用时约6分钟。最后小结时语言要简洁富有诗意并充满激情。学生背诵的安排一是强化诗词诵读;
二是前后呼应,以教师的背诵开始,以学生的背诵收束,实现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启迪的教学转变;
三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今后对诗词的愉快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
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
短暂;
不幸;
客观存在;
……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来看《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东坡会怎么回答。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
——没。
2、你怎么知道?
——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 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3、那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
——苏轼去黄州和历史还有关,和政治有关。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
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者苏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东坡获罪?独以名太高。是他弟弟苏辙说的。课外同学们可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他从社会的文化心理角度来阐述东坡怎么倒的霉。
四、朗读指导
1、“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潇洒,豁达。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五祖的两个弟子曾说:“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让你想到谁?
——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苏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我们来看他另外几首词。
——《定**》:“……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处之的态度。)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他的江海是什么?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00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
shēn)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跨越或超越!)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春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赤壁赋》呢?还是有点归的味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我突然又想到了苏轼另一首词: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范仲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是故乡。
七、个性阅读
1、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人生的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拓展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定**》是苏轼一首著名的词,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呢?老师应该怎么设计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教学设计吧!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作者| 卷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
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堂课,上一堂课;
一场雨,躲一场雨。——取“雨”这个例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
短暂;
不幸;
客观存在;
……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来看《定**》。
二、整体感知
1、请翻开教材71页,我先读一遍,大家看看,就我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
——他没躲雨。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执蛞渡即虿宦乙桓鋈思扔械牟椒ィ灰闶臃缬晡尬铮昭餍バ煨小?BR>——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归去。自然界阴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风雨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本无风雨,何来晴明。利害得失正可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
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
——没。
你怎么知道?
——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3、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
——朝廷新旧党之争。苏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看余《苏东坡突围》)
——乌台诗案。汉代御史府树上多乌鸦,因此御史府又称“乌台”;
苏轼被关押在御史台的监狱里,因此人们把苏轼的这场文字狱称为“乌台诗案”。
四、节奏旋律
1、听这位同学介绍,我感觉他有点爱上东坡了。那么,我们请你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词。
——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了。“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
五、重点探究、拓展
1、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我想知道就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你会抓哪两句来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有些抗争的心。
任风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之升华,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无风雨。“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江湖, 归隐田园。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结果是归去。)
·让你想到谁?
——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刚刚前面同学已经说了。他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前面有同学说到了他去黄州的背景,我们记住了一个乌台诗案,记住了定慧院、临皋亭、东坡雪堂。我特别同意刚刚那位同学联系背景生平来谈的做法。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这辈子,从他二十岁中进士,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我们来看他另外几首词。
——《定**》:“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安处,即是吾乡。”〈金刚经〉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是偶然的,世事是虚幻的,那么,人生的痛苦也不过是梦幻,人世的功名利禄也没有什么可追求、可留恋之处。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处之的态度。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100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shēn)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技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有田不归如江水”。“此去真为田舍翁”。回头自笑**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色已暮,盛极将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这种扭结于心头的人生空漠之感,苏轼是极力想加以摆脱又无法摆脱。
可是,事实上,他从来就没有“归去”,“归农”,因为没有必要。苏轼并不是象陶渊明那样要躲避官场,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既然如此,何不干脆活得潇洒一点!只要运用禅宗理论,保持内心的平衡,心灵的超脱,便是无上的妙法。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归于心。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赤壁赋》呢?还是有点归的味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我突然又想到了苏轼另一首词: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只有笑而归了)
此处总说印象,节约时间。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正常人,俗人。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篇文章,和你的观点很像。推荐给你:
“这完美本身就让我疑心,因为我是个否认完美的人。而且还认为:完美一旦形成,其本身就立即转化为否定完美的基点。可叹的是苏东坡正是这样。他的完美的儒道通合,正是他的缺陷所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的“达”字和“穷”字的含义。这里的“达”和“穷”是指仕途上的两种情况。简言之,“达”就是仕途顺利,“穷”就是仕途不顺利。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官本位的苏东坡:能做官最好,那么可以为天下人做点好事,如修修苏堤;
不能做官也行,那我就把生活重点放在自身修养的提高上去,如吟吟风月。我并不认为官本位有什么不好,我也不反对人们有想去做官的念头。应该说,做了官而还能像苏东坡那样的也算是不错了。可是,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当然,在无奈的层面上,我们无法不原谅苏东坡;
但是在逃跑的层面上,我们又不能不对苏东坡有所指责。试问一个听任别人摆布的人能有多少骨气可言?试问一个命运和真理紧密结合却自觉放弃了捍卫真理的人还有什么人格可说?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
……对苏轼而言,对“圆、曲、活”而言,可以说苏轼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然而,在苏轼这里,他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我们很多同学想跟你商榷了。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你说
——你说
这位同学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六、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遭受磨难最多最深重的文人。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充盈着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陈友康)
——“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元好问)
——“人生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代表人物是苏轼,他把人生视为长久的延续,视为冷静的挑战过程。像这样从容不迫的人生观,也许只有博大的人格如苏轼者,才能水到渠成,化为巨流”。(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
——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林清玄)
——“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及其弟子所作传记)
——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七、学习化用
化用本首词,写一句标题式的话,并与我们的人生观照。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莫听风雨,我且徐行
——空漠人生无雨晴
——若无雨晴,我们将如何书写人生跌宕的剧情?
——一蓑烟雨 几许人生
八、出题训练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识啊?
——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心情轻快,无官一身轻,“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什么风雨都随他去吧。)
——“迎”在词中的作用?(好象特意迎接他的。见性情。常常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见旷达。)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板书设计:
推荐:苏轼《定**》教学设计
备用资料: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尼采曾说过“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于是,苏轼尽管差点被杀,被宣布为“奸党”,诗文被禁,被贬谪“蛮荒之地”达十二年之久,可他并没有象先辈文人如柳宗元、刘禹锡那样地满腹牢骚,一腔愤慨,也很少有“怀才不遇”的自伤,而是用一种诗意的艺术态度来审视人生逆境,故到了任何地方,他都随遇而安,豁达大度:曾不无幽默地自我解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加上密州出猎,杭州筑堤,一直贬到天涯海角,依然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自我总结“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反正“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种对生活热爱,还表现在日常琐事之中,苏轼对管家理财、烹饪饮食、医药保健、种花养鱼、煎茶酿酒均有研究。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传统菜谱中的“保留节目”。可以说,禅宗中的“万物皆有佛性”,“担水背柴,莫非妙道”的理论,东坡居士也是一个积极的实践者。
可以说,这种内心调节机制,使得苏轼有了旷达的性格,但其思想基础,是源于禅宗认为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敷衍物,万物皆空的观念。凭借这个基础和内心调节机制,苏轼可以站在高远的立场上,观照社会和人生,取得生存的智慧,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诗意人生,既坚持刚正不阿的传统人格理想,又保持了超越世俗,不合时宜的精神追求。将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
这种人生哲学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在类似的社会条件下的生存典范。所以,苏轼得到后代文人士大夫的极大尊敬。
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要眠则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见《苏轼全集》第十五卷423页)
堪称美食家的苏轼制出了东坡羹、东坡肉,盛赞“岭南万户春”酒和“日啖三百颗”的荔枝,买不起羊肉,却想出了令“众狗不悦”的吃羊脊骨的办法。如果人们能了解苏轼的发明与赞美是产生于什么样的艰苦环境里,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或日后吃到东坡菜时就一定能品出更加深厚的别样滋味来。苏轼是这样一个机智风雅、善于谐谑、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在几度浮沉的宦海中,他不像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将登太行……欲度”;
也不会像韩愈那样“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也不会像屈原那样“”,他顶多感叹一声“人生如梦”,便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去了,连个牢骚也没有。即使在病中,也是一片笑容:“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台湾音乐人钮大可所作《尘缘》: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幽幽一缕香留在深深旧梦中。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时无晴也无雨,明月小楼孤独无人诉情衷,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尝尽人间淡薄。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任多少深情独向寂寞。 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